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相关内容

第八章国际收支概论(原始word文档附件下载)

2015年11月26日 15:40 卢敏 点击:[]

第八章国际收支概论 

第一节国际收支概述 

一、国际收支的概念

狭义的国际收支指的是一定时期内外汇收支的综合;广义的国际收支概念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在同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往来所导致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主要表现为货币价值形式。 

二、如何理解国际收支的概念

(一)国际收支是一个流量概念。 当人们提及国际收支时,总是需要指明是属于哪一段时期的。这一报告期可以是一年、一个月或一个季度等,完全根据分析的需要和资料来源的可能来确定。各国通常是以一年为报告期的。 

(二)国际收支是一个事后概念。定义中的“一定时期”一般是指过去的一个会计年度,所以它是对已发生事实进行的记录。 

(三)国际收支所记载的内容是经济交易。 

经济交易可以划分为四大类: 

1.交换。交换是国际收支中最大量、最重要的经济交易,是指一个交易者向另一个交易者提供一宗经济价值并从对方得到价值相等的回报。这里所指的经济价值可以概括为实际资源(如货物、服务、收入等)和金融资产。 

2.转移。当一个交易者向另一个交易者提供了经济价值,但并未从对方得到任何补偿时,这类交易就是转移。 

3.移居。移居是指一个人把住所从一个经济体搬迁到另一经济体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移居者个人原有的资产负债转移会使两个经济体的对外资产和负债关系发生变化。 

4.其他根据推论而存在的交易。在一些情况下,可以根据推论确定交易的存在,当实际流动并没有发生时,也需要在国际收支中予以记录。 

(四)国际收支所记载的是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经济交易。居民不同于公民,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居民则以居住地为标准,是指在一个国家的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居民包括个人、政府机构、非盈利团体和企业。 

三、国际收支与国际借贷的关系

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但它们之间又是密切相关的,因为有了国际借贷,才会产生国际收支,国际借贷是国际收支的原因,国际收支是国际借贷的结果。 

第二节国际收支平衡表 

一、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概念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国根据交易内容和范围设置项目和帐户,并按照一定原则对一定时期内的国际经济交易进行系统的记录,对各笔交易进行分类、汇总而编制出的统计报表。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原则

(一)复式记账原则。国际收支平衡表按照“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复式记账原则来系统记录每笔国际经济交易。 

具体来说,凡属于下列情况均应记入贷方: 

1.向外国提供商品或劳务(输出); 

2.外国人提供的捐赠与援助; 

3.国内官方当局放弃国外资产或国外负债的增加; 

4.国内私人放弃外国资产或国外负债的增加; 

凡属下列情况均应记入借方: 

1.从外国获得的商品和劳务(进口); 

2.向外国政府或私人提供的援助、捐赠等; 

3.国内官方当局的国外资产的增加或国外负债的减少; 

4.国内私人的国外资产的增加或国外负债的减少。 

(二)权责发生制原则。按惯例,所有权变更是指交易当事方在账目上放弃(获得)实际资产并获得(放弃)金融资产。 

(三)市场价格原则。因此,对计入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交易一律用市场价格作价。 

(四)单一记账货币原则。这一原则指所有记账单位要折合为同一种货币。记账货币可以是本国货币,也可以是其他国家货币。 

三、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

(一)经常账户。经常项目是本国与外国经济交往中经常发生的国际收支项目,它反映了一国与他国之间真实资源的转移状况,在整个国际收支中占有主要地位,往往会影响和制约国际收支的其他项目。 

1.货物项目(Goods Account)。货物包括一般商品、用于加工的货物、货物修理、各种运输工具在港口购买的货物及非货币黄金。 

2.服务账户(Service Account)。服务项目包括包括加工服务,维护和维修服务,运输,旅行,建设,保险和养老金服务,金融服务,知识产权使用费,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其他商业服务,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以及别处未提及的政府服务。 

(1)加工服务。它又称“对他人拥有的实物投入的制造服务”,指货物的所有权没有在所有者和加工方之间发生转移,加工方仅提供加工、装配、包装等服务,并从货物所有者处收取加工服务费用; 

(2)维护和维修服务。它是指居民或非居民向对方所拥有的货物和设备(如船舶、飞机及其他运输工具)提供的维修和保养工作; 

(3)运输。它是指将人和物体从一地点运送至另一地点的过程以及相关辅助和附属服务,以及邮政和邮递服务; 

(4)旅行。它是指旅行者在其作为非居民的经济体旅行期间消费的物品和购买的服务; 

(5)建设。它是指建筑形式的固定资产的建立、翻修、维修或扩建,工程性质的土地改良、道路、桥梁和水坝等工程建筑,相关的安装、组装、油漆、管道施工、拆迁和工程管理等,以及场地准备、测量和爆破等专项服务; 

(6)保险和养老金服务。它是指各种保险服务,以及同保险交易有关的代理商的佣金; 

(7)金融服务。它是指金融中介和辅助服务,但不包括保险和养老金服务项目所涉及的服务; 

(8)知识产权使用费。它是指居民和非居民之间经许可使用无形的、非生产/非金融资产和专有权以及经特许安排使用已问世的原作或原型的行为; 

(9)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它是指居民和非居民之间的通信服务以及与计算机数据和新闻有关的服务交易,但不包括以电话、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媒介交付的商业服务; 

(10)其他商业服务。它是指居民和非居民之间其他类型的服务,包括研发服务,专业和管理咨询服务,技术、贸易相关等服务; 

(11)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它是指居民和非居民之间与个人、文化和娱乐有关的服务交易,包括视听和相关服务(电影、收音机、电视节目和音乐录制品),其他个人、文化娱乐服务(健康、教育等); 

(12)别处未提及的政府服务。它是指在其他货物和服务类别中未包括的政府和国际组织提供和购买的各项货物和服务。 

3.初次收入。初次收入项目是指由于提供劳务、金融资产和出租自然资源而获得的回报, 

(1)雇员报酬。它是指根据企业与雇员的雇佣关系,因雇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劳务投入而获得的酬金回报。 

(2)投资收益。它是指因金融资产投资而获得的利润、股息(红利)、再投资收益和利息,但金融资产投资的资本利得或损失不是投资收益,而是金融账户统计范畴。 

(3)其他初次收入。其他初次收入。它是指将自然资源让渡给另一主体使用而获得的租金收入,以及跨境产品和生产的征税和补贴。 

4.二次收入。二次收入项目是指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经常转移,包括现金和实物。 

(二)资本和金融账户(Capital and Financial Account) 

1.资本账户。资本项目包括资本转移和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和放弃。 

2.金融账户。金融项目包括了一国对外资产和负债所有权变更的所有交易。 

(1)非储备性质的金融项目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金融衍生工具和其他投资; 

(2)储备资产账户。储备资产是指一个国家的金融管理当局(如中央银行或其它官方机构)持有的储备资产及其对外债权,它包括用作货币的黄金、外汇、IMF分配的特别提款权和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等四个子项目。储备资产项目是一个记录储备变化,而不是存量状况的项目。 

(三)净误差与遗漏账户(Errors and Omissions Account)。净误差与遗漏是一个人为设计的平衡项目,尽管它在某些国家不是最后一个项目,但却是作为余项在最后才计算的。 

第三节 国际收支分析 

一、国际收支状况

自主性交易是指个人和企业为某种自主性目的(如追逐利润、旅游、汇款、赡养亲友等)而从事的交易,它又称事前交易。 考察一国国际收支平衡状况,我们主要看其自主性交易的情况。当这一差额为零时,就称为“国际收支平衡”;当这一差额为正时,就称为“国际收支顺差”;当这一差额为负时,就称为“国际收支逆差”。后两者统称为“国际收支不平衡”或“国际收支失衡”。 

二、国际收支失衡的统计口径

(一)贸易差额 

贸易差额即该国商品进出口收入与支出差额。一般来说,贸易收支即商品的进出口情况可综合反映一国的产业结构、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状况,反映该国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  

(二)经常账户差额 

经常账户包括贸易收支、无形收支(即服务和收入)和经常转移收支。前两项构成经常项目收支的主体。经常项目的收支也不能代表全部国际收支,但它综合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进出口状况(包括无形进出口,如劳务、保险、运输等),可以反映一国的国际竞争能力,被当作是制定国际收支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重要依据。  

(三)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 

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反映该项目下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交易(包括贸易信贷、贷款和存款)及储备资产交易的差额(假设资本转移净额为零),它记录了世界其他国家对本国的投资净额或贷款/借款净额。  

(四)综合账户差额 

综合项目差额是指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中的资本转移、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项目所构成的余额,也就是将国际收支项目中的官方储备项目剔除后的余额。综合差额必然导致官方储备的反方向变动,因此可以用它来衡量国际收支对一国储备造成的压力。  

三、国际收支失衡原因

(一)临时性不平衡 

临时性不平衡是指由短期的、非确定或偶然因素,如自然灾害、政局动荡、战争等所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二)周期性不平衡 

周期性不平衡是指一国经济周期波动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典型的经济周期具有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不同的经济周期阶段,对国际收支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三)结构性不平衡 

结构性不平衡是指因国内经济、产业结构不能适应世界市场的变化而发生的国际收支失衡。这种失衡通常反映在贸易项目或经常项目上。  

(四)货币性不平衡 

货币性不平衡是指由于一国价格水平、汇率、利率等货币性因素所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  

(五)收入性不平衡 

收入性不平衡是由国民收入变化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指一国国民收入相对快速增长,导致进口需求的增长超过出口增长而引起国际收支失衡。  

四、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

(一)国际收支失衡自动调节机制 

1.金本位制下国际收支失衡自动机制 

2.纸币制度下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 

(1)收入效应 

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政府必须动用外汇储备来予以弥补,从而使得本国货币供给量减少,引起社会总需求的萎缩,其中包括对进口产品的需求,从而进口的外汇支出就会下降,有利于国际收支逆差的消除。  

(2)相对价格效应 

当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货币供给量的下降及引起的社会总需求萎缩,必然带来物价水平的回落,使本国出口产品具有相对价格优势,促使出口增加和进口减少,有利于国际收支逆差的消除。  

(3)利率效应 

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为了维持固定汇率,货币管理当局必然减少外汇储备量,使货币供给量下降,市场利率上升,引发资本流入的增加,改善资本帐户收支,使国际收支逆差得以缩小。  

3.浮动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 

浮动汇率制的基本特征就是,当国际收支出现不平衡时,政府不必动用外汇储备来稳定汇率,市场汇率的变化可以对进出口起到调节作用,从而使国际收支自动恢复均衡。  

(二)国际收支失衡的政策调节机制 

1.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指一国政府和金融当局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实现对国民经济需求管理的政策。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一国政府可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即提高中央银行再贴现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公开市场上出售公债,紧缩信贷,使投资减少,物价下跌,进而使国民收入和消费(包括进口)减少,那么国际收支中贸易项目原来的逆差就可能减少,趋于平衡。  

2.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指一国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政府支出实现对国民经济需求管理的政策。调节国际收支的逆差,可以采用紧缩的财政政策,即削减公共财政开支,增加税收。削减财政开支和增加税收后通过国民收入的乘数效应使应使国民收入发生成倍的减少,进而投资和消费需求减少,进口需求减少,国际收支状况便逐渐得到改善。  

3.汇率政策 

汇率政策指一国通过调整本币对外币汇率来调节国际收支的政策。当一国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政府实行货币贬值可以增强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并削弱进口商品的竞争力,从而改善该国的贸易收支。  

4.直接管制 

直接管制政策指政府直接干预对外经济往来实现国际收支调节的政策措施。具体包括贸易管制、外汇管制和财政管制。  

5.科技政策和产业政策 

调整科技政策与产业政策,其作用在于通过政策的制定与调整,加速科技知识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及根据国际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来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增加出口商品和劳务的生产,提高商品质量,以此达到增加社会产品(包括出口产品和进口替代品)的供给,改善国际收支。  

6.国际协调 

每个国家从本国的利益出发,采用一定的对策,必然会引起其他国家为保卫自身利益而采用相应的反制措施,使各国都蒙受其害,并且扰乱国际经济合作的局面,为解决这类矛盾,各国应加强国际协调。加强国际协调主要表现在协调经济政策、消除自由贸易的障碍、促使生产要素自由转移等方面着力。  

 

第四节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一、弹性分析理论

弹性论(Elasticity Approach)主要是由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琼·罗宾逊(J·Robinson)和勒纳(P·Lerner)在马歇尔(A·Marshall)微观经济学和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理论的假设前提 

弹性论是基于以下几个假设前提而展开分析的,即: 

1.充分就业和收入不变; 

2.将贸易收支等同于国际收支,不考虑劳务进出口和国际资本流动,只考虑汇率变动对进出口商品的影响; 

3.进出口商品供给弹性无穷大,即进出口商品以供给方货币表示的价格在本币贬值后保持不变,进出口商品数量仅取决于进出口商品需求价格弹性; 

4.假定汇率贬值前贸易收支处于均衡状态。 

(二)弹性的基本概念 

1.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 

2.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 

3.进口商品的供给弹性 

4.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 

(三)马歇尔——勒那条件 

只有在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Em + Ex > 1,即本币贬值后,只有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和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两者之和大于1,本币对外贬值会使出口商品价格下降,出口数量增加,从而使出口的外汇收入增加。 

(四)贬值的时滞效应——J曲线效应  

本币贬值后的初始阶段,贸易收支反而可能会恶化。这是因为: 

1.在本币对外贬值之前签订的贸易合同仍须按原来的数量和价格执行。贬值后,凡以外币定价的进口,折合成本币后的支付将增加;凡以本币定价的出口,折合成外币后的外汇收入将减少; 

2.即使在贬值后签订的贸易合同,出口增长仍然要受到认识、政策、资源、生产周期等的影响; 

3.如果出口以本币计,而进口以外币计,对贬值国来说,货币贬值对贬值前各个签订的合同起负面作用,贸易逆差会因此而暂时性的扩大; 

4.进口预期的作用。如果进口商预期本币会进一步贬值,就会在短期内加速商品进口,造成短期内进口需求扩大,贸易逆差会加剧。 

(五)对弹性论的评价 

1.理论假定收入不变,经济保持充分就业状态。故只考虑汇率变动通过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替代效应,而忽视了收入效应。而事实上,出口供给弹性无穷大,往往与非充分就业的状况相适应; 

2.弹性论不涉及资本流动。局限就更加明显,因为现在资金流动的规模非常大。且汇率贬值还会影响到资本与金融账户。如果人们认为汇率贬值纠正了原来认为币值过高的状况,汇率贬值就会刺激资金的流入。如果人们认为贬值只是一系列贬值的开始,则资金就会大量流出; 

3.弹性论只是一种比较静态分析。在短期内,贬值并不能立即引起贸易数量的变化,从进出口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到贸易数量的增减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即存在时滞,也就是所谓的J曲线效应。后来的经济学家将贬值后的这段时间划分为三个阶段:贸易合同阶段、传导阶段、数量调整阶段; 

4.在应用该理论是,也可能会存在技术的困难,弹性的估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二、乘数理论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以哈罗德(R. Harrod)、梅茨勒(L. Metler)、马克卢普(F. Machlup)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则运用凯恩斯的乘数理论揭示了国际收支的收入调节机制,以此形成了国际收支的乘数论。 

(一)假设条件 

1.假定非充分就业,供给具有完全弹性,从而进出口和收入的变动不会改变价格水平; 

2.不考虑国际资本流动,贸易差额就是国际收支差额; 

3.汇率、价格、利率等变量不变,只考虑国际收支的收入调节机制。 

(二)对外贸易乘数 

称为对外贸易乘数,边际储蓄倾向(即1-c)和边际进口倾向之和越小,对外贸易乘数越大。

(三)政策主张 

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当局可以实施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降低国民收入,以减少进口支出,改善国际收支;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当局则可以实施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国民收入,以增加进口支出,实现收支平衡。  

(四)对乘数论的评价 

乘数论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1.乘数论仍属于局部均衡分析,假定非充分就业以及汇率、物价等不变,而如果国内处于充分就业,则增加出口将形成通货膨胀,结果将大为不同; 

2.与弹性论一样,乘数论没有考虑国际资本流动,这与现实相差较大; 

3.该理论建立在凯恩斯乘数原理的基础上,未能考虑货币因素和价格因素的作用。 

三、吸收理论

吸收理论(AbsorptionApproach)又称为支出分析理论,这一理论是由詹姆斯·米德(J. Meade)和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的西德尼·亚历山大(S. Alexander)共同提出。  

(一)理论框架 

B=Y-A 

上式表明,当国民收入大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顺差;当国民收入小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逆差;当国民收入等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平衡。 

(二)政策主张 

国际收支逆差表明一国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即总吸收超过总收入。这时,就应当运用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来减少对进口商品的过度需求,以纠正国际收支逆差。 

但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在减少进口需求的同时,也会减少对非贸易商品的需求,从而降低总收入。 

因此,还必须采用支出转换政策(主要是货币贬值政策),将部分进口需求转向本国替代品上,从而使收入能增加。这样,使贸易商品的供求相等,非贸易商品的供求也相等,需求减少的同时收入增加,就整个经济而言,总吸收等于总收入,从而同时达到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 

(三)理论评价 

吸收论的理论缺陷表现在: 

1.没有考虑本币贬值后相对价格变动在国际收支调整中的作用; 

2.以单一国家为分析模型,没有考虑贸易伙伴国进出口对一国进出口、收入及价格的影响; 

3.仍以贸易项目为研究对象,没有考虑国际间资本流动,缺乏全面性; 

4.假定生产要素的转移机制可以顺畅进行,脱离实际太远。 

四、货币理论

货币理论,又称为货币分析法。它是随着货币主义的兴起而产生的,强调货币在国际收支调节中的作用,认为国际收支失衡是一种货币现象,是一国货币市场供求失衡的反映。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Mundell)、哈里·约翰逊(Harry Johnson)和雅各布·弗兰克尔(Jacob Frenkel)等人。  

(一)基本假设 

1.在充分就业均衡状态下,一国货币需求是收入、价格和利率等变量的稳定函数,在长期内货币需求是稳定的; 

2.贸易商品的价格和货币资金的价格——利率主要是外生的,是由世界市场决定的,从长期来看,一国的价格水平和利率水平接近世界市场水平; 

3.从长期来看,货币需求是稳定的,货币供给不影响实物产量。 

(二)理论分析 

MS=D+R  

MD=D+R  

R=MD-D  

上式就是货币理论的基本方程式。该方程式表明: 

1.若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实际上是一国国内的名义货币供应量(D)超过了名义货币需求量; 

2.国际收支调整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名义货币需求对名义货币供应量的调整过程。当名义货币需求调整到等于名义货币供应量时,国际收支便恢复平衡状态。 

(三)政策主张 

货币理论的政策主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所有国际收支不平衡,在本质上都是货币问题。因此,收支失衡均可由国内货币政策解决。 

2.所谓国内货币政策主要是指货币供应政策。因为货币需求是收入、利率的稳定函数,而货币供应则在很大程度上可由政府操纵,因此,扩张性货币政策,(使D增加)可以减少国际收支顺差,而紧缩型货币政策(使D减少)可以减少国际收支逆差。 

(四)理论评价 

货币论的理论缺陷主要表现在: 

1.它过分强调货币因素而忽视收入水平、支出政策等实物因素对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 

2.它没有考虑非货币金融资产的存在,因此货币市场不平衡反映的只是商品市场的不平衡; 

3.各假设条件,如货币需求函数相对稳定、货币供给变动不影响实物产量、一价定律等未必成立,理论假设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 

上一条:第九章国际储备(原始word文档附件下载) 下一条:第七章国际资本流动(原始word文档附件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