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大纲……………………………………………3
导论…………………………………………………………………………………4
第一章外汇与汇率………………………………………………………6
第二章外汇交易…………………………………………………………………12
第三章外汇市场…………………………………………………………………18
第四章国际金融市场……………………………………………………………21
第五章国际金融机构……………………………………………………………
第六章国际货币体系……………………………………………………………
第七章国际资本流动……………………………………………………………
第八章国际收支概论……………………………………………………………
第九章国际储备…………………………………………………………………
《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授课对象:经济与金融系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工程、国际商务
本科专业
学时:54
学分:3
考核方式:考试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经济类相关专业的专业课,它研究国际金融领域的理论、政策和具体事务,是一门阐述国际货币运动规律的学科。它主要介绍了外汇与汇率、外汇交易、外汇市场、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资本流动、国际储备、国际收支概论等方面的知识。
它所提供的各种外汇市场交易工具(即期交易、远期交易、外汇期货交易、外汇期权交易、货币互换和利率互换)为企业防范外汇风险、银行赚取无风险利润提供了有效手段;它所提供的国际收支理论(价格调节论、收入调节论、弹性分析法、吸收分析法、货币分析法和政策配合法)为分析国际收支和内外均衡提供了一般理论和分析方法;它提供的汇率制度选择理论和货币危机理论为分析现实的国际经济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和一般分析方法;它对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制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效配合问题的研究、对外汇市场直接管制政策的利弊分析及合理的国际储备规摸的确定为实施内外均衡的政策提供了方法性的指导。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国际金融研究的主题是涉及国际之间的货币与宏观经济关系。研究的对象为国际间金融活动及其本质与规律性,是从货币金融的角度研究开放经济下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同时实现的问题的一门学科。国际金融学是国际商务专业的专业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为本专业的其他专业课奠定理论基础,掌握分析和研究国际金融问题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与本专业的其他课程相辅相成,成为本专业的专业理论课程之一。
国际金融学作为经济学中新兴的一门学科,国际金融学可以用来分析经济学中一些常见的、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现象和政策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为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理论基础,而且使学生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本领。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导 论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认识到国际金融的范畴是国际金融市场、跨国公司财务管理与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综合。从宏观上了解国际金融学科研究的是一国同时实现内外部均衡的理想状态,即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全球化与国际金融学的地位
1.全球化的发展趋势:20世纪以来,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国是全球化进程的受益者,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
2.国际金融学科研究的方向:我国的国际金融课程传统上倾向于从货币金融角度,研究开放经济背景下内外均衡目标同时实现的问题。
第二节 变革中的国际金融市场
离岸市场是国际金融市场的核心,其创新主要体现在新的金融工具、新的交易技术、新的组织结构与市场创作上。
第三节 更为复杂的跨国公司财务管理
1.跨国公司的经营环境
2.跨国公司的业务类型
3.跨国公司的经营风险
第四节 内外均衡研究的崭新视角
内部均衡(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与外部均衡(国际收支平衡)的同时实现是一国宏观经济决策者所要达到的理想状态;
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国际金融市场的创新进一步加剧了内外均衡之间的矛盾,甚至导致了金融危机。
第一章外汇与外汇汇率
学习目标:
1.了解外汇的基本概念;
2.了解汇率的概念、标价方法和几种分类;
3.理解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及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教学内容:
第一节外 汇
一、外汇的含义
动态的外汇是指一国货币兑换成另一国货币的实践过程,通过这种汇兑活动来清偿国际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静态的外汇是指为清偿国际间债权债务关系而进行的汇兑活动所使用的支付手段和工具。
二、外汇的特征和形式
(一)外汇的特征
1.外汇是以外币表示的资产。
2.外汇必须是可以自由兑换的货币。
3.外汇必须是能够被普遍接受和认可。
(二)外汇的形式
1.侠义的外汇形式:比如纸币、硬辅币,这是外汇资产中最基本的
形式。
2.广义的外汇形式。具体包括:①外汇支付凭证,比如外国汇票、本票、支票等;②外汇有价证券,比如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等;③外汇存款凭证,比如银行存款凭证、邮政储蓄凭证等等;④特别提款权;⑤其他外汇资金。
三、外汇的产生
为清偿国际贸易中引起的债权债务关系。
第二节 汇 率
一、汇率的含义
汇率(foreign exchange rate)也称汇价,是不同货币之间兑换的比率或比价。
二、汇率的标价方法
1.直接标价法
2.间接标价法
3.美元标价法
三、汇率的种类
(一)按照银行买卖外汇的角度来划分
按照银行买卖外汇的角度来划分,可以分为买入汇率、卖出汇率、中间汇率和现钞汇率。
1.买入汇率,也称买入价,是银行从同业或客户那里买入外汇时所使用的汇率。
2.卖入汇率,也称卖出价,是银行向同业或客户卖出外汇时所使用的汇率。
3.中间汇率,也称中间价,是买入汇率和卖出汇率的平均价。
4.现钞汇率,也称现钞买卖价,是银行买入或卖出外币现钞时所使用的汇率。
外汇收益:低价买外汇,高价卖外汇,差价就是外汇银行收益。
直接标价法:较小的数值---买入外汇汇率;
较大数值---卖出外汇汇率
间接标价法:较小的数值---卖出外汇汇率;
较大数值---买入外汇汇率
(二)按照汇率的计算方法不同,可分为基础汇率和套算汇率
1.基础汇率:是一国货币与关键货币之间的汇率。
2.套算汇率:根据基础汇率套算出本国货币和非关键货币之间的汇率。
(三)按照外汇买卖成交后交割时间不同来划分
1.即期汇率,也称现汇汇率,是买卖双方成交后在两个营业日内办理外汇交割时所使用的汇率。这一汇率一般是在外汇市场上挂牌的汇率。
2.远期汇率,也称期汇汇率,是买卖双方成交后在未来某一时间办理外汇交割时所使用的汇率。
(四)按照汇率制度不同来划分
按照汇率制度不同来划分,可分为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
(五)按照外汇交易中支付方式不同来划分
按照外汇交易中支付方式不同,可分为电汇汇率、信汇汇率、票汇汇率。
(六)按照外汇管制程度来划分
按照外汇管制程度来划分,可分为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
(七)按照外汇资金性质和用途来划分
按照外汇资金性质和用途来划分,可分为贸易汇率和金融汇率。
(八)按照汇率的测算方法不同来划分
按照汇率的测算方法不同来划分,可分为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
第三节 汇率的决定与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
一、汇率的决定基础
(一)金本位制度下汇率的决定基础
两种货币之间含金量之比,即铸币平价,是决定两种货币汇率的基础。
(二)纸币制度下汇率的决定基础
纸币制度下货币的决定基础就是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
二、纸币制度下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
(一)国际收支状况
(二)通货膨胀因素
(三)利率水平
(四)国家宏观经济政策
(五)国家经济实力
(六)市场预期
(七)政府的干预行为
(八)其他因素
第四节 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一、货币的升值和贬值
升值 (Appreciation):指由于外汇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造成的货币对外汇价的上升。
贬值(Depreciation):指由于外汇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造成的货币对外汇价的下降。
升贬值的幅度的具体的计算方法如下:
(1)直接标价法下:
本币汇率变化的百分比=(旧汇率/新汇率-1)×100%
外汇汇率变化的百分比=(新汇率/旧汇率-1)×100%
(2)间接标价法下:
本币汇率变化的百分比=(新汇率/旧汇率-1)×100%
外汇汇率变化的百分比=(旧汇率/新汇率-1)×100%
二、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一)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二)汇率变动对外汇储备的影响
(三)汇率变动对资本流动的影响
(四)汇率变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五)汇率变动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影响
(六)汇率变动对国际经济的影响
第五节 人民币汇率
一、人民币汇率的历史阶段
(一)官方汇率和单方面钉住汇率(1949-1972年)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的钉住一篮子货币和双重汇率制度(1973-1985年)
(三)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和交易中心,走向市场化汇率的第一步(1986-1993年)
(四)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和经常项目下可兑换(1997-现在)
二、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探讨
第二章外汇交易
学习目标
1.熟悉传统的外汇交易产品的特征;
2.掌握期货、期权、互换等外汇衍生产品的交易机制和交易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传统的外汇交易
一、外汇即期交易
(一)外汇即期交易的概念:外汇即期交易(Spot exchange transaction)也称现汇交易,是指外汇买卖成交之后在两个营业日之内办理外汇交割手续的外汇交易。
(二)外汇即期交易的种类
1.当日交割
2.次日交割
3.标准日交割
(三)外汇即期交易的方式
1.汇出汇款
2.汇入汇款
3.出口收汇
4.进口付汇
(四)外汇即期交易的报价
1.双向报价法
2.美元报价法
3.在通过电信(如电话、电传等)报价时,报价银行只报汇价的最后两位数字
(五)外汇即期交易的基本程序
1.询价
2.报价
3.成交
4.证实
5.交割
(六)外汇即期交易的应用
1.外汇即期交易可以满足临时的支付需要。
2.利用外汇即期交易调整所持有的货币头寸,规避外汇风险。
3.利用外汇即期交易进行外汇投机。
二、外汇远期交易
(一)外汇远期交易的概念
外汇远期交易(Forward exchange transaction)也称外汇期汇交易,是指外汇交易的买卖双方先签订合同,约定交易的币种、数额、汇率和交割期限,到规定的交割日期按照合同完成交割的外汇交易。
(二)外汇远期交易的分类
外汇远期交易按照交割日期是否固定,可以分为固定交割日期的外汇远期交易和不固定交割日期的外汇远期交易。
(三)外汇远期交易的特点
1.外汇远期交易是一种场外交易,其交易条款是没有标准化的、具有透明性的特点。
2.外汇远期交易违约风险比较显著。
3.外汇远期合约到期前一般不能转让,合约签订时无价值。
4.外汇远期交易的目的主要是规避汇率风险。
(四)外汇远期交易的报价
1.直接报价法
2.远期差价报价法
(五)远期汇率与利率的关系
用公式表示:-=
该公式被称作为抛补利率平价条件。它表明:两种货币的远期升贴水率近似等于两国金融资产的利差;利率较高的货币远期有贴水,利率较低的货币远期有升水。
(六)外汇远期交易的运用
1.套期保值
2.投机
3.套利
三、掉期交易
(一)掉期交易的概念及特点
掉期交易(Swap Transaction),是买进或卖出某种货币的同时,卖出或买进期限不同的同种货币。即在两笔外汇交易中,交易的币种相同、金额相等但是交易方向相反、交易期限不同。
掉期交易实际上是通过不同交割期限形成的汇率差额来获利。主要特点有:①外汇的买进和卖出都是有意识地同时进行;②买进和卖出的外汇都是同一种货币,且金额相同;③买卖外汇的交割期限不同。
(二)掉期交易的分类
1.即期对即期的掉期交易
2.即期对远期的掉期交易
3.远期对远期的掉期交易
(三)掉期交易的应用
四、套汇交易
(一)套汇交易的概念
套汇交易(Arbitrage Transaction)是指套汇者利用不同交割期限、不同外汇市场上汇率的差异进行贱买贵卖,从中套取利润的一种外汇交易。
(二) 套汇交易的种类
1.直接套汇
2.间接套汇
第二节 衍生外汇交易
一、外汇期货交易
(一)外汇期货交易的概念
外汇期货交易(Foreign exchange futures),是指外汇买卖双方在有组织的交易场所内以公开叫价的方式确定汇率,买入或卖出标准交割日期和标准交割数量的某种外汇。
(二)外汇期货交易的特征
1.交易合约标准化
2.交易和结算集中化
3.履约有保证
4.市场流动性高,投机性强。
(三)外汇期货交易与外汇远期交易的比较
(四)外汇期货交易的应用
1.套期保值
2.投机
3.套利
二、外汇期权交易
(一)外汇期权交易的概念
外汇期权(foreign exchange options),也称货币期权,是指期权合约的买方在向期权合约的卖方支付一定的期权费后,所获得的在未来约定日期或一定时间内,按照合约规定的汇率买进或是卖出一定数量外汇资产的选择权。
(二)外汇期权交易的特点
1.标准化要素
2.到期日固定
3.保证金
4.期权费。
(三)外汇期权交易的种类
1.按照行使交割权力的时间不同,可分为欧式期权和美式期权。
2.按照外汇期权交易地点可分为场内期权交易和场外期权交易。
3.按照外汇期权交易买进或卖出的性质不同,可分为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
(四)外汇期权交易的应用
1.买入看涨期权。
2.卖出看涨期权
3.买入看跌期权
4.卖出看跌期权
三、外汇互换交易
(一)外汇互换交易的概念
外汇互换交易(foreign exchange swaps)是指交易双方相互交换不同币种、相同期限、等值金额的货币及利息的业务。
(二)外汇互换交易的步骤
实行外汇互换交易一般有三个基本步骤。
(二)外汇互换交易的应用
第三节 中国衍生产品市场的现状和发展
一、中国外汇衍生产品市场的现状
(一)外汇期货交易
(二)外汇期权交易
(三)外汇互换业务
二、中国外汇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
(一)扩大衍生品市场的对内开放
(二)健全市场参与者的内控体系
(三)加强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力度
第三章外汇市场
学习目标
1.了解外汇市场的定义、特征及功能;
2.了解外汇市场的结构与层次;
3.能判断外汇市场的有效性。
教学内容
第一节外汇市场概述
一、外汇市场的概念
外汇市场是专门从事外汇兑换、外汇买卖以及外汇投机活动等外汇交易的市场,是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外汇市场的种类
1.按照有无固定交易场所来划分有有形外汇市场和无形外汇市场。
2.按照外汇交易的参与者来划分有银行同业外汇市场和银行与客户间外汇市场。
3.按政府的外汇管制程度来划分有官方外汇市场、自由市场和外汇黑市。
三、外汇市场的特征
1.外汇市场一天24小时连续不断地交易
2.交易规模加速增长且市场集中化程度趋强
3.有市无场
4.双向交易
5.高度一体化
第二节外汇市场的结构与层次
一、外汇市场的结构
(一)从外汇市场的参与者所起的作用来看外汇市场的构成
1.外汇银行
2.中央银行及政府主管外汇的机构
3.外汇经纪商
4.外汇交易商
5.外汇投机者
6.外汇的实际供给者和需求者
(二)从交易方式来看外汇市场的交易构成
1.直接交易
2.间接交易
二、外汇市场的层次
1.银行与客户间的外汇交易
2.银行同业间的外汇交易
3.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间的外汇交易
第三节 外汇市场的功能和有效性
一、外汇市场的功能
1.便于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促进国际贸易的顺利实现
2.充当国际金融活动的枢纽
3.调剂外汇余缺,调节外汇供求
4.形成外汇价格体系
5.提供外汇资金融通
二、外汇市场的有效性
1.弱式有效市场
2.半强式有效市场
3.强式有效市场
第四节 中国的外汇市场
一、中国外汇市场的发展史
(一)外汇调剂市场的萌芽与起步(1980-1985年)
(二)外汇调剂市场框架的形成阶段(1986-1993年)
(三)市场化、规范化的银行间外汇市场阶段(1994-2005年)
(四)我国外汇市场进入了向市场化、自由化方向发展的新阶段
(2005年-至今)
二、中国外汇市场的完善之路
第四章国际金融市场
学习目标
1.了解国际金融市场的概念;
2.掌握国际金融市场的类型和作用;
3.理解欧洲货币市场的业务内容及影响;
4.区别国际货币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的概念及构成;
5.结合当今国际经济发展形势解释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新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国际金融市场概述
一、国际金融市场的概念
国际金融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国际金融市场是指在国际范围内,进行长期和短期资金的借贷、外汇与黄金的买卖等国际金融业务活动的场所或领域。不同的国际金融业务活动分别形成了国际资本市场、国际货币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
狭义的国际金融市场是指从事国际间资金借贷活动的市场,又称国际资金市场,包括国际货币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
二、国际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国际金融市场的形成
1.稳定的政局
2.健全的金融制度和发达的金融机构
3.自由开放的经济体制
4.现代化的通信设施和交通方便的地理位置
5.训练有素的国际金融人才
(二)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
1.伦敦、纽约和苏黎世的“三足鼎立”局面。
2.欧洲货币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3.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国际金融市场的建立
三、国际金融市场的类型
(一)按照市场业务活动不同分类
(二)按照交易对象所在区域和交易币种分类
(三)按照融资渠道分类
四、国际金融市场的作用
1.国际金融市场提供了融通资金,促进了全球资源的合理配置
2.国际金融市场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3.国际金融市场有利于调节各国的国际收支
4.国际金融市场推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
5.国际金融市场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欧洲货币市场
一、欧洲货币市场的概念
欧洲货币市场是指能够交易各种境外货币,既不受货币发行国政府法令管制,又不受市场所在国政府法令管制的金融市场。
二、欧洲货币市场的产生和发展
(一)苏东国家美元资金的转存
(二)英镑发生危机,转向美元业务
(三)美国巨额的国际收支逆差促进了欧洲货币市场的发展
(四)石油美元的出现为市场注入了资金
三、欧洲货币市场的特点
(一)它是“批发市场”,交易规模大、范围广、资金实力雄厚
(二)它有独特的利率结构
(三)经营环境高度自由
(四)欧洲货币市场是银行间的同业市场
(五)欧洲货币市场竞争力强,资金调度灵活,手续简便
四、欧洲货币市场的构成
(一)欧洲信贷市场
(二)欧洲债券市场
五、欧洲货币市场的供求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一)欧洲货币市场的资金来源
(二)欧洲货币市场的资金运用
(三)欧洲货币市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第三节国际货币市场
一、国际货币市场的概念
国际货币市场指对期限在一年以下的金融工具进行跨境交易的市场。
二、国际货币市场的组成
(一)同业拆借市场
(二)票据市场
(三)回购市场
(四)可转让大额存单市场
(五)国债市场
第四节国际资本市场
一、国际资本市场的概念
国际资本市场是指国际金融市场中期限在1年以上的各种资金交易活动所形成的市场。
二、国际资本市场的组成
(一)国际银行中长期信贷市场
(二)国际债券市场
(三)国际股票市场
第五节中国的国际金融市场
一、中国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历史
二、中国国际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如今国际金融市场的投资已迎来了“第三个春天”,但与此同时我国金融市场也遇到了“相对滞后”的现象。
(二)对国际经济的适应性不强。
(三)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竞争后,各企业投资管理不够完善。
(四)金融市场规模较小,对外开放水平低,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占比低,国际影响力较小。
三、中国国际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与自身经济结构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
(二)建立健全国际金融市场经济风险评估机制
(三)提高经济政策信息、市场信息透明度
第五章国际金融机构
学习目标
1.掌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集团、国际清算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的宗旨、资金来源和主要业务范围。
2.理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集团、国际清算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国际金融机构概述
一、国际金融机构的概念
国际金融机构是为稳定和发展世界经济,而从事国际金融管理与协调,或开展国际金融活动的超国家的组织机构。
二、国际金融机构的分类
(一)按照地域范围划分
1.全球性金融机构。
2.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
(二)按照职能划分
1.主要从事国际间金融事务的协调和监督的国际金融机构。
2.主要从事各种国际信贷业务的国金融机构。
3.主要从事国际结算的清算活动的国际金融机构。
4.以提供贸易融资为基本业务的国际金融机构。
三、国际金融机构的作用
(一)积极作用
1.制定并维护共同的国际货币制度,稳定汇率,保证国际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促进国际贸易增长。
2.稳定汇率,促进成员国取消外汇管制,限制成员国进行竞争性货币贬值,有利于建立一个有序的国际竞争机制。
3.提供资金融通,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收支失衡问题,缓解债务危机与金融危机,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
4.提供国际清偿力,以应付世界经济增长之需。
(二)消极作用
1.由于采取成员国入股方式组成,成员国地位由出资的多少决定,国际金融机构大都处于工业发达国家控制之下,发展中国家处于附属地位。
2.IMF贷款条件苛刻,发展中国家所获贷款有限且贷款条件日趋严格,并要按其意图调整本国经济,一定程度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第二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宗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通过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一常设机构,使成员国共同研究和协商国际货币问题,促进成员国之间的国际合作。
2.为了与GATT促进世界自由贸易的宗旨相适应,建立有利于世界自由贸易发展的货币制度。
3.通过采取在有适当保证的条件下向成员国提供临时性资金等措施,协助成员国缩短其国际收支失衡的时间,并减轻失衡的程度。
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组织机构
(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员划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员国分两种:一种是创始会员国;另一种是其他会员国。
(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管理机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管理机构有:理事会、执行董事会、总裁和业务机构。
1.理事会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
2.执行董事会是理事会下设负责处理日常业务工作的常设机构。
3.总裁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人员的行政首脑。
4.常设职能部门。
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金来源
(一)份额
1.份额的含义。
2.份额的计算。
3.份额的数量与调整。
4.份额的作用。
(二)借款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设有两项常备多边借款安排——扩大的新借款安排(New Arrangement to Borrow, NAB)和借款总安排(GeneralArrangement to Borrow, GAB)。
(三)出售黄金
(四)捐款和其他收入
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业务活动
(一)汇率监督
(二)磋商与协调
(三)贷款
(四)储备资产的创造
第三节世界银行集团
一、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一)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宗旨
1.通过促进生产性投资,协助成员国恢复受战争破坏的经济和鼓励不发达国家的资源开发。
2.通过担保或参加私人贷款及其他私人投资的方式,促进私人对外投资。
3.鼓励国际投资,协助成员国提高生产能力,促进成员国国际贸易的平衡发展和国际收支状况的改善。
4.在提供贷款保证时,应与其他方面的国际贷款配合。
(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组织机构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组织机构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类似,包括理事会、执行董事会和行长等组成的办事机构。
1.理事会是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最高权力机构。
2.执行董事会是负责办理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日常业务的机构。
(三)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资金来源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以下四个途径:
1.发放债券融资。
2.会员国认缴股金。
3.留存的业务净收益。
4.辅助资金来源。
(四)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贷款业务原则
二、国际开发协会
国际开发协会(IDA)是世界银行专门为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赠款和长期优惠贷款而于1960年9月设立的附属机构。
国际开发协会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四个途径:会员国认缴的股份;由会员国政府定期提供的援助性的补充资金;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从营业收入中拨出的款项;协会本身经营业务的收入。
三、国际金融公司
国际金融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是会员国认缴的股本,除此之外,还有来自世界银行以及某些国家的贷款,公司积累的利润和债权转让。
国际金融公司提供的贷款与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国际开发协会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以私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为经营对象;
第二,贷款发放无须政府担保,当然也以政府不反对为前提;
第三,以入股方式对私人企业投资,但是其股份不超过公司总资本的25%,也不承担对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
第四,国际金融公司发放贷款时,比较强调与私人金融机构共同为私人企业提供贷款;
第五,信贷条件有利于借款人的资金周转。
四、多边投资担保机构
五、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
第四节国际清算银行
一、国际清算银行的建立
二、国际清算银行的组织机构
国际清算银行的三个最主要的职能部门:
1.银行局是国际清算银行总部最主要的业务部门。
2.货币与经济局是国际清算银行总部的主要的信息统计与分析部门。
3.总秘书局是国际清算银行总部的内部行政管理部门。
三、国际清算银行的资金来源及主要业务活动
(一)国际清算银行的资金来源
国际清算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主要由以下五个方面:
1.成员缴纳的股本金。
2.吸收存款。
3.发行货币市场融资工具。
4.储备基金。
5.共同储备资金。
(二)国际清算银行的业务活动
国际清算银行的基本业务活动主要是为政府间的国际金融业务提供便利,充当国际结算的代理人,具体而言,是为各国中央银行或一些国际机构办理国际结算和代理其买卖或为其保存黄金、外汇及债券等金融资产,同时也为一些大的商业银行提供类似的服务。
四、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及其国际清算银行的关系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是由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荷兰、加拿大、比利时、瑞典10大工业国的中央银行于1974年底共同成立的,作为国际清算银行的一个正式机构,以各国中央银行官员和银行监管当局为代表,总部在瑞士的巴塞尔。
第五节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
一、亚洲开发银行
(一)亚洲开发银行的成立
(二)亚洲开发银行的组织机构
亚洲开发银行的组织机构主要有理事会和董事会。
1.理事会是亚洲开发银行的最高权力机构,一般由各成员国财长或中央银行行长组成。
2.亚行67个成员分成12个选区,每个选区各派出1个董事和副董事。
(三)亚洲开发银行的宗旨
亚洲开发银行的宗旨是通过向成员国提供贷款、投资和技术援助,协调成员国的经济贸易政策,并与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进行合作,以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
(四)亚洲开发银行的资金来源
1.普通资金。
2.开发基金。
3.技术援助特别基金。
4.日本特别基金。
(五)亚洲开发银行的贷款业务
二、非洲开发银行
(一)非洲开发银行的成立
(二)非洲开发银行的组织机构
(三)非洲开发银行的资金来源
1.普通资金来源为。
2.特别资金来源有。
(四)非洲开发银行的主要业务
1.普通贷款
2.和特别贷款
三、美洲开发银行
美洲开发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与三个途径:
一是成员国分摊;
二是发达国家成员国提供;
三是在世界金融市场和有关国家发放债券。
美洲开发银行的贷款分为四类:
第一,普通贷款;
第二,特种业务基金;
第三,社会进步信托基金;
第四,其他基金。
四、欧洲投资银行
欧洲投资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成员国认缴的股本金;二是通过发行债券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资。
其经营活动主要是提供不以营利为目的的贷款和担保,业务重点是资助当时欧洲经济共同体内落后地区的发展项目、促进企业现代化的项目以及其他项目,它也向一些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其贷款一般为低息或无息。利息补贴由欧洲经济共同体预算承担。
第六章国际货币体系
学习目标
1.了解国际货币体系的含义及演变过程;
2.掌握国际金本位制度的特点及机制;
3.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产生的背景,掌握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点及崩溃的原因;
4.掌握牙买加体系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国际货币体系概述
一、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货币
(二)货币制度
二、国际货币体系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含义
国际货币体系是各国政府为适应国际贸易与国际支付的需要,对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职能所确定的原则、采取的措施和建立的组织形式的总称。
(二)国际货币体系的分类
1.从货币本位的角度分类。从货币本位看,可以将国际货币体系划分为:(1)纯商品本位,如金本位;(2)纯信用本位,如不兑换纸币本位;(3)混合本位,如金汇兑本位。
2.从汇率制度的角度分类。从汇率制度看,将国际货币体系划分为完全的固定汇率制、完全的浮动汇率制,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可调整的盯住制、爬行盯住制、管理浮动制等。
第二节国际金本位制度
一、国际金本位制的形成
二、国际金本位制的主要特征
(一)典型的固定汇率制
在金本位制度下,货币汇率是以铸币平价为基础,在由黄金运输费用所决定的黄金输出点内波动的,是一种典型的固定汇率制度。
(二)单一的储备资产
在金本位制度下由于各国货币的金平价是法定的并且保持不变,因此,国家间的货币汇率是稳定的,不存在汇率风险。各国货币可以自由兑换,实行多边自由结算,黄金是唯一的储备资产,也是最后的结算手段。
(三)国际收支可以实现自动调节
在国际金本位制下,国际收支平衡可以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条件下通过经济的自动调节机制而实现。这一调节机制即英国经济学家大卫·休谟所提出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
二、对国际金本位制的评价
国际金本位制的优点:①在国际金本位制下,各国中央银行必须固定货币的黄金价格,这样货币供给就自动与货币需求保持一致。②金本位制限制了中央银行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从而使一国货币的真实价值保持稳定并可预测。③国际金本位制为国际收支提供了满意的调节机制。
国际金本位制的局限性。首先,国际金本位制下,各国货币当局不能通过扩张的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消除事业;其次,货币数量的增长主要依赖黄金的增长;再次,国际间的清算和支付完全依赖于黄金,当黄金数量不能满足商品交易的需要时,又会导致通货紧缩,引起失业和经济衰退。
三、国际金本位制的崩溃
第三节布雷顿森林体系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产生背景
1944年7月,44个同盟国的300多位代表出席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市召开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商讨重建国际货币制度,在这次会议上产生的国际货币体系因此被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双挂钩制度
1.美元与黄金挂钩。
2.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
(二)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规定,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只能在法定汇率上下各1%的幅度内波动。若市场汇率超过法定汇率1%的波动幅度,各国政府有义务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干预,以维持汇率的稳定。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这种汇率制度被称为“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度”。
(三)确定国际储备资产
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按照固定比价与美元挂钩的双挂钩制度,使美元处于等同黄金的地位,成为各国外汇储备中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
(四)国际收支的调节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短期的国际收支失衡有IMF提供信贷来解决,长期的失衡则通过调整汇率平价来调节。
(五)废除外汇管制
IMF协定第八条规定成员国不得限制经常账户的支付,不得采取歧视性的货币措施,要在兑换性的基础上实行多边结算制度。在战后过渡时期,可以延迟履行货币的可兑换义务。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原因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指出“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虽然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这一内在矛盾称为“特里芬难题(Triffin Dilemma)”
1971年,为阻止各国政府继续向美国以美元兑换黄金,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实施“新经济政策”,单方面终止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同意各国政府按官价向美国政府以美元兑换黄金的承诺,并加征10%的进口关税。为报复美国,其他国家也纷纷撕毁与美国保持规定汇率的协议。1973年美元危机中,美国再次宣布美元贬值,导致各国相继实行浮动汇率制代替固定汇率制。美元停止兑换黄金和固定汇率制的垮台,标志着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告垮台。
第四节牙买加体系
一、牙买加体系的产生背景
二、牙买加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浮动汇率合法化
根据牙买加协议,会员国可以自由选择任何形式的汇率制度,取消货币评价和各国货币与美元的中心汇率,正式确认了浮动汇率制的合法化,承认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并存的局面。
(二)推行黄金非货币化
牙买加协议作出了逐步使黄金退出国际货币的决定。并规定:废除黄金条款,取消黄金官价,成员国中央银行可按市价自由进行黄金交易;取消成员国相互之间以及成员国与IMF之间须用黄金清算债权债务的规定。
(三)增加IMF会员国的基金份额
从总量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认缴的份额总量由原来的292亿SDR增加到390亿SDR,增加33.6%。从结构上看,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的缴纳份额大幅提高,比重由5%提高到10%。
(四)增强特别提款权(SDR)的作用
主要是提高特别提款权的国际储备地位,扩大其在IMF一般业务中的使用范围,并尽量扩大特别提款权在其他业务中的使用范围。成员国可以用特别提款权来履行对基金组织的义务和接受基金组织的贷款,各参加国之间也可用特别提款权进行相互借贷。
(五)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融资数量
除用出售黄金所得收益建立信托基金外,协议还扩大了信用贷款的限额,由占成员国的100%,增加到145%,出口波动补偿贷款的限额,由占份额的50%提高到75%。
三、牙买加体系的运行机制
(一)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
1973年以后,虽然美元垄断外汇储备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但是美元在官方外汇储备中的比重一直都超过50%,国际贸易总量的2∕3仍然用美元计价和结算的。日元和欧元在外汇储备体系中的地位明显上升,特别是欧元。特别提款权(SDR)是除了黄金和各主要货币之外的另一种重要的国际储备
(二)多种形式的汇率制度并存
在牙买加体系下,各个国家可以自行安排自己的汇率制度。西方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发展中国家一般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和国际关系,选择盯住某一单一货币或SDR等合成货币。
(三)多种国际收支的调节手段
1.通过利率机制调节国际收支失衡。
2.通过汇率机制调节国际收支失衡。
3.通过直接管制调节国际收支失衡。
4.通过IMF的帮助调节国际收支失衡。
四、对牙买加体系的评价
(一)积极作用
1.多元化的国际储备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特里芬难题”,摆脱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各国货币间的僵硬关系。
2.多样化的汇率安排适应了多样化的、不同发展水平的各国经济,为各国维持经济发展与稳定提供了灵活性与独立性。
3.多种渠道并行,使国际收支的调节更为有效与及时。
(二)体系缺陷
1.在多元化国际储备下,缺乏统一的稳定的货币标准,这本身就可能造成国际金融的不稳定;
2.汇率大起大落,变动不定,汇率体系极不稳定。
3.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并不健全,各种现有的渠道都有各自的局限,牙买加体系并没有消除全球性的国际收支失衡问题。
第五节人民币国际化概述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
(一)人民币在国外流通现状
(二)人民币货币互换现状
截至2015年5月末,人民银行与32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协议总规模约3.1万亿元人民币,本币互换协议的实质性动用明显增加。
(三)人民币国际债发行现状
截至2015年4月末,共有232家境外机构获准进入中国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托管余额为6346.1亿元。
(四)人民币国际结算现状
1.经常项目结算现状。
2.资本项目结算现状。
(五)人民币国际化指数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从2011年开始发布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0年到2014年人民币的国际化指数分别为:0.02%、0.45%、0.92%、1.64%、2.47%,五年间增长了120余倍。按照人民币国际化指数目前的增长速度,两年后人民币的国际化指数将超过日元和英镑排第三位。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
(一)铸币税
人民币的国际化,必然会使得人民币成为更多国家的外汇储备,人民币的铸币税收益必然大增。
(二)缓解外汇储备过多的压力
过多的外汇储备一方面导致国内资产快速上涨,干扰了货币政策的正常实施。另一方面,巨额的外汇储备因为美元相对于人民币的不断贬值,造成巨大损失。
(三)降低汇率风险
首先,人民币国际化以后,我国的商品进出口贸易和资本市场的交易都将以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我国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的变动影响较小。
其次,人民币的国际化地位可以减轻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四)促进中国金融业的发展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
(一)对经济、金融稳定的冲击
人民币国际化必然加深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的联系。同时,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必然意味着更加开放的金融市场、货币的自由流动,加大货币政策制定和操作的难度,甚至影响整个国内经济稳定。
(二)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
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货币当局控制货币供给量实现的,人民币的国际化,意味着更多的货币在国际间流动,而人民币的这种国际间的流动,必然会影响到我国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效果,降低央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能力。
(三)产生货币地位的逆转风险
四、人民币国际化趋势展望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设施将进一步完善
加快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建设,按计划于2015年年底完成一期建设。继续完善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RCPMIS)建设。
(二)经常项目人民币跨境使用将进一步扩大
越来越多的境内市场主体开始使用人民币作为计价结算货币,境内中外资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平稳较快发展,经常项目人民币跨境收支占本外币跨境收支的比重有望进一步提高。
(三)人民币跨境投融资渠道将进一步拓宽
支持境外机构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在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原则框架下,稳妥扩大境内企业境外借用人民币试点范围。简化管理程序,逐步丰富境外机构投资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主体类型,稳步扩大投资规模。支持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国际原油期货尽快上线。逐步放宽境内机构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限制。
(四)双边货币合作将继续稳步开展
加强与相关中央银行的沟通和协调,扩大货币互换规模和范围,在保障互换资金安全的前提下,继续推动互换资金用于支持跨境贸易和投资等用途,提高互换资金的使用效率。
(五)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规模将进一步增加
推动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积极支持境外央行类机构将人民币资产纳入其外汇储备。
第七章外汇交易
学习目标
1.了解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发展历程和新的发展趋势;
2.掌握国际资本流动的类型和特征;
3.分析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的关系;
4.思考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的影响及可以采取的应对策略。
教学内容
第一节国际资本流动概述
一、国际资本流动的含义、条件
国际资本流动(International Captial Flow)是指资本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外一个(多个)国家或地区的过程,即资本跨越国界的转移活动。
国际资本流动因国际经济贸易交往等需要而产生,国际资本流动的顺利进行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外汇管制比较宽松或者是完全取消外汇管制,健全、发达的国际金融市场,各国经济体制、金融制度的完善程度、市场化(自由化)的程度等。
二、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
(一)资本供求规律
(二)特定经济政策
(三)资本的预期收益率
(四)汇率的变化
(五)通货膨胀的发生
(六)政治、经济及战争风险的存在
(七)国际游资的恶意投机
除上述原因以外,造成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还有很多,如政府对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干预、公众的心理预期等都会对国际资本流动产生影响。
三、国际资本流动的发展历程
(一)第一阶段(1870-1914年)。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先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国家迈出了拓展世界市场的步伐,资本也随着廉价商品一起在世界各地落户。
(二)第二阶段(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这一阶段的资本流动方向发生了重大变化。
(三)第三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20世纪80年代)。在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前接近30年左右的时间里,国际资本流动主要是围绕着美元开展的。
(四)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在这一阶段,国际资本流动进入全球化发展时期,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和速度都加速上升。
四、国际资本流动新的发展趋势
(一)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快速增长
(二)市场参与者日益广泛
(三)资本的流向日益表现出双向性及多向性
(四)直接投资已成为当代国际资本流动最重要的方式
(五)国际资本流动的发展日益独立于实物经济
(六)国际资本流动风险日益严重
第二节国际资本流动的类型与特征
一、长期资本流动
期限在一年以上的资本流动是长期资本流动,它主要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国际贷款等类型。
(一)直接投资
(二)证券投资
(三)国际贷款
二、短期资本流动
期限为一年或一年以内的资本流动是短期资本流动。按照资本流动的不同动机,短期资本流动的方式可分为贸易性资本流动、金融性资本流动,保值性资本流动和投机性资本流动。
(一)贸易性资本流动
(二)金融性资本流动
(三)保值性资本流动
(四)投机性资本流动
第三节国际资本流动下的国际金融危机
一、金融危机与国际资本流动
(一)金融危机的概念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世界经济展望》中所下的定义,金融危机是指社会金融系统中爆发的危机,它集中表现为金融系统运行过程中金融资产价格等金融指标在短期内发生急剧变化的现象,这些金融指标包括货币汇率、短期利率、证券资产价格、房地产价格、金融机构倒闭数目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金融危机按表现形式分为不同类型,主要类型有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债务危机和系统性(综合性)危机:
1.货币危机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2.银行危机是指银行过度涉足高风险行业(如房地产、股票),或贷款给企业从事高风险行业,从而导致资产负债严重失衡,呆账负担过重,资本运营呆滞,陷入破产倒闭的危机。
3.债务危机是指在国际借贷领域中大量负债,超过了借款者自身的清偿能力,造成无力还债或必须延期还债的现象;
4.系统性金融危机也被称为“全面金融危机”,是指主要的金融领域都出现严重混乱,如货币危机、银行业危机、外债危机的同时或相继发生的经济现象。
(二)国际资本流动引发金融危机的过程
1.初始阶段: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入
2.发展阶段:巨额资本流入导致的内外经济失衡
3.爆发阶段:资本流动倒转导致货币危机的爆发
二、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
(一)国际债务概述
外债是在任何特定的时间,一国居民对非居民承担的已拨付尚未清偿的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全部债务,包括需要偿还的本金及需支付的利息。
债务危机就是指债务国不再具备还本付息的能力,一般用以下几个指标来衡量:
1.外债的总量指标
2.外债负担的指标
3.外债结构指标
(二)国际债务形成的原因
1.债务危机爆发的内因
(1)盲目举借大量外债,短期内不切实际地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
(2)国内经济政策失误
(3)所借外债未形成合理的债务结构
(4)所借外债没有得到高效利用
2.债务危机爆发的外部经济条件
(1)80年代初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世界经济衰退
(2)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和美元汇率的上升
(三)债务危机的解决方法
1.最初的措施
2.贝克方案
3.布雷迪计划
三、投机性冲击与国际金融危机
(一)短期国际资本流动与投机性冲击
所谓国际投机资本或称国际游资、国际热钱,是指那些没有固定投资领域,以追逐高额短期利润,而在各市场之间移动的短期资本。
(二)20年底80年代以来投机性冲击与金融危机回顾
1.欧洲货币危机(1992-1993年)
2.墨西哥金融危机(1994-1995年)
3.东南亚金融危机(1997-1998年)
(三)金融全球化与投机性冲击的新特点
金融全球化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汇率体制趋于一致
2.各类金融市场之间的界限逐渐消失,金融产品价格趋于一致
3.国际金融统一规则不断产生
4.金融市场动荡会更加频繁
80年代以来的投机性冲击显示出以下新特点:
1.投机性冲击的规模和势力日益庞大
2.投机性冲击策略日益立体化
3.投机冲击面日益区域化
4.投机性冲击活动日益公开化
5.投机者越来越注重利用贬值的预期和市场的信心危机
四、美国次贷危机
在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次贷危机也迅速从美国金融市场传导至全球金融市场,从美国实体经济传导至全球实体经济。主要渠道包括:第一,美国经济减速将导致美国进口需求下降,美联储降息导致美元相对于主要货币大幅贬值,从而对贸易伙伴国的出口行业构成冲击;第二,次贷危机将造成全球短期资本流动的波动性加剧;第三,美联储持续降息造成美元大幅贬值,推动了全球能源和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为其他国家注入了通货膨胀压力;第四,美元大幅贬值造成其他国家持有的外汇储备资产的国际购买力显著缩水,这减轻了美国的对外债务负担,但却造成了其他国家的国民财富损失。
第四节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一、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一)弥补了我国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
(二)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三)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改善了我国国际收支
(五)优化了我国的产业结构
二、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经济的消极影响
(一)国际资本流动扭曲货币政策的效果;
(二)国际资本流动影响了国内物价水平的稳定;
(三)国际资本流动,尤其是短期资本流动对我国金融市场造成冲击;
(四)国际资本流动给我国房地产市场带来了冲击。
三、我国可以采取的应对策略
(一)建立国际资本流动风险监控机制,防范短期国际资本投机风险;
(二)建立国际资本流动风险预警机制,服务虚拟和实体经济决策;
(三)建立国际合作机制,共同防范国际资本流动风险。
第八章国际收支概论
学习目标
1.了解国际收支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概念;
2.掌握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原则和内容;
3.了解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和类型,理解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政策和措施;
4.了解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国际收支概述
一、国际收支的概念
狭义的国际收支指的是一定时期内外汇收支的综合;广义的国际收支概念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在同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往来所导致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主要表现为货币价值形式。
二、如何理解国际收支的概念
(一)国际收支是一个流量概念
(二)国际收支是一个事后概念
(三)国际收支所记载的内容是经济交易
经济交易可以划分为四大类:
1.交换
2.转移
3.移居
4.其他根据推论而存在的交易
(四)国际收支所记载的是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经济交易
三、国际收支与国际借贷的关系
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但它们之间又是密切相关的,因为有了国际借贷,才会产生国际收支,国际借贷是国际收支的原因,国际收支是国际借贷的结果。
第二节国际收支平衡表
一、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概念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国根据交易内容和范围设置项目和帐户,并按照一定原则对一定时期内的国际经济交易进行系统的记录,对各笔交易进行分类、汇总而编制出的统计报表。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原则
(一)复式记账原则
具体来说,凡属于下列情况均应记入贷方:
1.向外国提供商品或劳务(输出);
2.外国人提供的捐赠与援助;
3.国内官方当局放弃国外资产或国外负债的增加;
4.国内私人放弃外国资产或国外负债的增加;
凡属下列情况均应记入借方:
1.从外国获得的商品和劳务(进口);
2.向外国政府或私人提供的援助、捐赠等;
3.国内官方当局的国外资产的增加或国外负债的减少;
4.国内私人的国外资产的增加或国外负债的减少。
(二)权责发生制原则
(三)市场价格原则
(四)单一记账货币原则
三、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
(一)经常账户
1.货物项目(Goods Account)
2.服务账户(Service Account)
(1)加工服务
(2)维护和维修服务
(3)运输
(4)旅行
(5)建设
(6)保险和养老金服务
(7)金融服务
(8)知识产权使用费
(9)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
(10)其他商业服务
(11)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
(12)别处未提及的政府服务
3.初次收入
(1)雇员报酬
(2)投资收益
(3)其他初次收入
4.二次收入
(二)资本和金融账户(Capital and Financial Account)
1.资本账户
2.金融账户
(1)非储备性质的金融项目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金融衍生工具和其他投资;
(2)储备资产账户。
(三)净误差与遗漏账户(Errors and Omissions Account)
第三节 国际收支分析
一、国际收支状况
自主性交易是指个人和企业为某种自主性目的(如追逐利润、旅游、汇款、赡养亲友等)而从事的交易,它又称事前交易。 考察一国国际收支平衡状况,我们主要看其自主性交易的情况。当这一差额为零时,就称为“国际收支平衡”;当这一差额为正时,就称为“国际收支顺差”;当这一差额为负时,就称为“国际收支逆差”。后两者统称为“国际收支不平衡”或“国际收支失衡”。
二、国际收支失衡的统计口径
(一)贸易差额
(二)经常账户差额
(三)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
(四)综合账户差额
三、国际收支失衡原因
(一)临时性不平衡
(二)周期性不平衡
(三)结构性不平衡
(四)货币性不平衡
(五)收入性不平衡
四、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
(一)国际收支失衡自动调节机制
1.金本位制下国际收支失衡自动机制
2.纸币制度下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
(1)收入效应
(2)相对价格效应
(3)利率效应
3.浮动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
(二)国际收支失衡的政策调节机制
1.货币政策
2.财政政策
3.汇率政策
4.直接管制
5.科技政策和产业政策
6.国际协调
第四节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一、弹性分析理论
弹性论(Elasticity Approach)主要是由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琼·罗宾逊(J·Robinson)和勒纳(P·Lerner)在马歇尔(A·Marshall)微观经济学和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理论的假设前提
弹性论是基于以下几个假设前提而展开分析的,即:
1.充分就业和收入不变;
2.将贸易收支等同于国际收支,不考虑劳务进出口和国际资本流动,只考虑汇率变动对进出口商品的影响;
3.进出口商品供给弹性无穷大,即进出口商品以供给方货币表示的价格在本币贬值后保持不变,进出口商品数量仅取决于进出口商品需求价格弹性;
4.假定汇率贬值前贸易收支处于均衡状态。
(二)弹性的基本概念
1.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
2.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
3.进口商品的供给弹性
4.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
(三)马歇尔——勒那条件
只有在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Em + Ex> 1,即本币贬值后,只有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和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两者之和大于1,本币对外贬值会使出口商品价格下降,出口数量增加,从而使出口的外汇收入增加。
(四)贬值的时滞效应——J曲线效应
本币贬值后的初始阶段,贸易收支反而可能会恶化。这是因为:
1.在本币对外贬值之前签订的贸易合同仍须按原来的数量和价格执行。贬值后,凡以外币定价的进口,折合成本币后的支付将增加;凡以本币定价的出口,折合成外币后的外汇收入将减少;
2.即使在贬值后签订的贸易合同,出口增长仍然要受到认识、政策、资源、生产周期等的影响;
3.如果出口以本币计,而进口以外币计,对贬值国来说,货币贬值对贬值前各个签订的合同起负面作用,贸易逆差会因此而暂时性的扩大;
4.进口预期的作用。如果进口商预期本币会进一步贬值,就会在短期内加速商品进口,造成短期内进口需求扩大,贸易逆差会加剧。
(五)对弹性论的评价
1.理论假定收入不变,经济保持充分就业状态。故只考虑汇率变动通过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替代效应,而忽视了收入效应。而事实上,出口供给弹性无穷大,往往与非充分就业的状况相适应;
2.弹性论不涉及资本流动。局限就更加明显,因为现在资金流动的规模非常大。且汇率贬值还会影响到资本与金融账户。如果人们认为汇率贬值纠正了原来认为币值过高的状况,汇率贬值就会刺激资金的流入。如果人们认为贬值只是一系列贬值的开始,则资金就会大量流出;
3.弹性论只是一种比较静态分析。在短期内,贬值并不能立即引起贸易数量的变化,从进出口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到贸易数量的增减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即存在时滞,也就是所谓的J曲线效应。后来的经济学家将贬值后的这段时间划分为三个阶段:贸易合同阶段、传导阶段、数量调整阶段;
4.在应用该理论是,也可能会存在技术的困难,弹性的估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二、乘数理论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以哈罗德(R. Harrod)、梅茨勒(L. Metler)、马克卢普(F. Machlup)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则运用凯恩斯的乘数理论揭示了国际收支的收入调节机制,以此形成了国际收支的乘数论。
(一)假设条件
1.假定非充分就业,供给具有完全弹性,从而进出口和收入的变动不会改变价格水平;
2.不考虑国际资本流动,贸易差额就是国际收支差额;
3.汇率、价格、利率等变量不变,只考虑国际收支的收入调节机制。
(二)对外贸易乘数
称为对外贸易乘数,边际储蓄倾向(即1-c)和边际进口倾向之和越小,对外贸易乘数越大。
(三)政策主张
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当局可以实施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降低国民收入,以减少进口支出,改善国际收支;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当局则可以实施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国民收入,以增加进口支出,实现收支平衡。
(四)对乘数论的评价
乘数论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1.乘数论仍属于局部均衡分析,假定非充分就业以及汇率、物价等不变,而如果国内处于充分就业,则增加出口将形成通货膨胀,结果将大为不同;
2.与弹性论一样,乘数论没有考虑国际资本流动,这与现实相差较大;
3.该理论建立在凯恩斯乘数原理的基础上,未能考虑货币因素和价格因素的作用。
三、吸收理论
吸收理论(AbsorptionApproach)又称为支出分析理论,这一理论是由詹姆斯·米德(J. Meade)和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的西德尼·亚历山大(S. Alexander)共同提出。
(一)理论框架
B=Y-A
上式表明,当国民收入大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顺差;当国民收入小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逆差;当国民收入等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平衡。
(二)政策主张
国际收支逆差表明一国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即总吸收超过总收入。这时,就应当运用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来减少对进口商品的过度需求,以纠正国际收支逆差。
但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在减少进口需求的同时,也会减少对非贸易商品的需求,从而降低总收入。
因此,还必须采用支出转换政策(主要是货币贬值政策),将部分进口需求转向本国替代品上,从而使收入能增加。这样,使贸易商品的供求相等,非贸易商品的供求也相等,需求减少的同时收入增加,就整个经济而言,总吸收等于总收入,从而同时达到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
(三)理论评价
吸收论的理论缺陷表现在:
1.没有考虑本币贬值后相对价格变动在国际收支调整中的作用;
2.以单一国家为分析模型,没有考虑贸易伙伴国进出口对一国进出口、收入及价格的影响;
3.仍以贸易项目为研究对象,没有考虑国际间资本流动,缺乏全面性;
4.假定生产要素的转移机制可以顺畅进行,脱离实际太远。
四、货币理论
货币理论,又称为货币分析法。它是随着货币主义的兴起而产生的,强调货币在国际收支调节中的作用,认为国际收支失衡是一种货币现象,是一国货币市场供求失衡的反映。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Mundell)、哈里·约翰逊(Harry Johnson)和雅各布·弗兰克尔(Jacob Frenkel)等人。
(一)基本假设
1.在充分就业均衡状态下,一国货币需求是收入、价格和利率等变量的稳定函数,在长期内货币需求是稳定的;
2.贸易商品的价格和货币资金的价格——利率主要是外生的,是由世界市场决定的,从长期来看,一国的价格水平和利率水平接近世界市场水平;
3.从长期来看,货币需求是稳定的,货币供给不影响实物产量。
(二)理论分析
MS=D+R
MD=D+R
R=MD-D
上式就是货币理论的基本方程式。该方程式表明:
1.若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实际上是一国国内的名义货币供应量(D)超过了名义货币需求量;
2.国际收支调整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名义货币需求对名义货币供应量的调整过程。当名义货币需求调整到等于名义货币供应量时,国际收支便恢复平衡状态。
(三)政策主张
货币理论的政策主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所有国际收支不平衡,在本质上都是货币问题。因此,收支失衡均可由国内货币政策解决。
2.所谓国内货币政策主要是指货币供应政策。因为货币需求是收入、利率的稳定函数,而货币供应则在很大程度上可由政府操纵,因此,扩张性货币政策,(使D增加)可以减少国际收支顺差,而紧缩型货币政策(使D减少)可以减少国际收支逆差。
(四)理论评价
货币论的理论缺陷主要表现在:
1.它过分强调货币因素而忽视收入水平、支出政策等实物因素对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
2.它没有考虑非货币金融资产的存在,因此货币市场不平衡反映的只是商品市场的不平衡;
3.各假设条件,如货币需求函数相对稳定、货币供给变动不影响实物产量、一价定律等未必成立,理论假设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
第九章国际储备
学习目标
1.了解国际储备的概念和特征;
2.理解国际储备的构成、需求和来源;
3.了解国际储备的作用;
4.掌握国际储备管理的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国际储备概述
一、国际储备的定义和特征
国际储备,也叫官方储备,是一国货币管理当局所持有的,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稳定,以及应付各种紧急支付,能为世界各国所普遍接受的流动资产的总称。
根据国际储备的定义,一种资产能否作为储备资产,必须具备以下特征:
1.官方持有性。即作为国际储备的资产必须是货币管理当局直接掌握并予以使用的。这种直接“掌握”与“使用”可以看成是一国货币管理当局的一种“特权”;
2.自由兑换性。即作为国际储备的资产必须可以自由地与其他金融资产相交换,充分体现储备资产的国际性;
3.充分流动性。即作为国际储备的资产必须是随时都能够动用的资产,如存放在银行里的活期外汇存款、持有的有价证券等;
4.普遍可接受性。即作为国际储备的资产,必须能够为世界各国普遍认同与接受、使用。
二、国际储备和国际清偿力
国际清偿力简单地说,是一国的对外支付能力,是一国不需要采取任何影响本国经济正常运行的特别调节措施,即能平衡国际收支逆差和维持汇率稳定的总体能力。它既包括现实的清偿能力既国际储备,又包括潜在的清偿能力即融资能力。国际清偿力是一国综合国力和对外资信的重要标志。
国际储备与国际清偿力都是一国对外的支付能力和金融实力的体现,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从内容上看,国际清偿能力除了包括货币当局直接掌握的国际储备资产外,还包括一国政府向外借款的能力。而国家储备是国际清偿力的核心部分。
2.从性质上看,国际储备的使用是直接和无条件的,储备之外的并非由货币当局直接持有的国际清偿能力的使用是有条件的。
3.从数量上看,国际清偿力是由一国政府在经济活动中所能动用的一切外汇资源的总和,而国际储备只是其中一个部分。
三、国际储备的构成
(一)黄金储备
(二)外汇储备
(三)普通提款权
(四)特别提款权
四、国际储备的需求和来源
影响一国国际储备需求的主要因素是:
(一)持有国际储备的机会成本
(二)外部冲击的规模和频率
(三)政府的政策偏好
(四)一国国内经济发展状况
(五)对外交往规模
(六)对外借用资金的能力
(七)该国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所处的地位
(八)国际货币合作状况
一个国家的国际储备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一)国际收支盈余是国际储备最主要的、也是最直接的来源
(二)对外借款净额
(三)国家干预外汇市场而收进的外汇也可作为储备
(四)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收购黄金
(五)持有储备资产的收益
(六)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和特别提款权
第二节 国际储备的作用及管理
一、国际储备的作用
(一)弥补国际收支赤字
(二)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稳定
(三)作为对外举债的保证
(四)应付紧急支付
二、国际储备规模管理
(一)国际储备规模管理的定义
国际储备管理即通过有关规定和营运安排,使一个国家的储备数量保持在适度水平上。
(二)适度规模的量化指标
1.国际储备量和国民生产总值之比
2.国际储备量与外债总额的比例
3.国际储备与月平均进口额之比
(三)确定适度规模的方法
1.定性分析法
2.比例分析法
3.成本-收益分析法
三、国际储备结构管理
(一)国际储备结构管理的定义
国际储备结构管理就是如何最佳地分布储备资产,而使黄金、外汇、普通提款权以及SDRS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以及如何合理运用储备资产。
(二)国际储备结构管理的基本原则
国际储备内部结构的确定,应坚持安全性、流动性的盈利性这三个基本原则。
(三)国际储备结构管理的内容
1.储备资产形式的选择
2.储备货币的币种选择
第三节我国的国际储备
一、我国国际储备的构成和特点
中国国际储备由于受整个国际储备体系的影响,各部分占国际储备总额比重并不合理。其中,在IMF的储备头寸和特别提款权的数额主要取决于我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由于我国在IMF所占的份额比较低,这两部分仅占我国储备总额的极小比例。黄金储备的规模较为稳定,中国国际储备绝大部分储备资产为外汇储备。
二、我国国际储备的规模问题
(一)巨额外汇储备的成因
1.经常项目长期保持较大顺差
2.资本和金融项目不断增长
3.国际游资以各种形式进入中国
4.人民币还未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的目标
(二)巨额外汇储备的危害
1.对货币政策的冲击增大
2.容易导致国家间经济摩擦增多
3.外汇储备成本提高
4.储备风险增大
三、我国国际储备的结构问题
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普通提款权、特别提款权和黄金储备占储备总额的比例越来越小,外汇储备成为我国国际储备资产的最主要的形式。
四、我国国际储备管理调整
(一)完善相关经济税收政策,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二)改变储备管理决策机制,构建双层次储备管理体系
(三)优化外汇储备结构,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四)增加黄金储备,保障金融安全
(五)投资多样化,提高储备资产收益
(六)增加重要商品储备,保障国家经济稳定和安全
五、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教学环节 教学时数 课程内容 |
讲 课 |
习 题 课 |
讨 论 课 |
实验 |
其他教学环节 |
小 计 |
导论 |
1 |
|
|
|
|
|
第一章外汇与外汇汇率 |
7 |
|
|
|
|
|
第二章外汇交易 |
10 |
4 |
|
|
1 |
|
第三章外汇市场 |
4 |
|
|
|
|
|
第四章国际金融市场 |
6 |
|
|
|
|
|
第五章国际金融机构 |
5 |
|
|
|
|
|
第六章国际货币体系 |
3 |
|
|
|
|
|
第七章国际资本流动 |
4 |
|
|
|
|
|
第八章国际收支概论 |
6 |
|
|
|
|
|
第九章国际储备 |
3 |
|
|
|
|
|
合计 |
49 |
4 |
|
|
1 |
54 |
六、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
参考书:
《国际金融》 陈雨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国际金融》 陈平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国际经济与贸易》克鲁格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国际金融》易纲、张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国际金融》第四版杨长江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国际经金融新编》姜波克 复旦出版社2008
七、其他说明
本教学大纲适用于经济类、财会类学专业的《国际金融》教学,在教学中可对内容作适当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