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相关内容

第六章国际货币体系(原始word文档附件下载)

2015年11月26日 15:39 卢敏 点击:[]

第六章国际货币体系

 

第一节国际货币体系概述

一、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货币

市场力量促成了货币的出现及其表现形式的早期发展,在政府力量介入之前,货币表现形式先后经历了商品货币和自由银行发行的货币。在经政府授权或者直接由政府设立的通货发行垄断者——中央银行出现以后,由国家信用担保并强制流通的不兑现货币走上历史舞台。

(二)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可以定义为国家法律规定的货币流通的规则、结构和组织机构体系的总称。一个国家的货币制度主要包括这样一些内容:①规定货币材料,即确定哪些商品可以作为币材。②规定货币单位,即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和货币单位的“值”。③规定流通中的货币种类,主要包括主币和辅币。④自由铸造、限制铸造,即金属货币流通下货币铸造权的规定。⑤有限法偿和无限法偿,即法律规定货币具有多大的支付能力。⑥准备制度。 

二、国际货币体系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含义

国际货币体系是各国政府为适应国际贸易与国际支付的需要,对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职能所确定的原则、采取的措施和建立的组织形式的总称。 

国际货币体系可以采取各国所达成的条约和协议的形式,也可以采取承认各国在实践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规则和惯例的形式。 

(二)国际货币体系的分类

确定一种货币体系的类型主要依据三条标准: 

(1)货币体系的基础即本位币是什么; 

(2)参与国际流通、支付和交换媒介的主要货币是什么; 

(3)主要流通、支付和充当交换媒介的货币与本位币的关系是什么。 

这三个分类标准可以概括为货币本位和汇率制度两个角度: 

1.从货币本位的角度分类。从货币本位看,可以将国际货币体系划分为:(1)纯商品本位,如金本位;(2)纯信用本位,如不兑换纸币本位;(3)混合本位,如金汇兑本位。 

2.从汇率制度的角度分类。从汇率制度看,将国际货币体系划分为完全的固定汇率制、完全的浮动汇率制,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可调整的盯住制、爬行盯住制、管理浮动制等。 

第一节国际金本位制度

 

一、国际金本位制的形成

1816年,英国制定了《金本位制度法案》,率先采用金本位制度。鉴于当时英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英国的金本位制度被欧洲各国及美国纷纷效仿。到19世纪80年代,当时世界上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先后在国内实行了金本位制度,国际金本位制就形成了。国际金本位制是历史上第一个国际货币体系。 

二、国际金本位制的主要特征

国际金本位制度有三项基本的运行规则:①所有金本位制的国家货币的价值均以一定数量的黄金表示,本国货币当局随时准备以本国货币固定的价格购买黄金;②黄金可以在国家间自由的输入和输出;③本国的货币供给量受到本国黄金储备量的约束,有黄金净流入则货币供给量增加,有黄金净流出则货币供给量减少。 

这三个条件也决定了国际金本位制的以下三个特征: 

(一)典型的固定汇率制

在金本位制度下,两种货币汇率的法定平价决定于它们之间的铸币平价,而金本位条件下金币的自由交换、自由铸造和黄金的自由输出入,保证了外汇市场上汇率的波动维持在由黄金运输费用所决定的黄金输送点以内。因此,在金本位制度下,货币汇率是以铸币平价为基础,在由黄金运输费用所决定的黄金输出点内波动的,是一种典型的固定汇率制度。

(二)单一的储备资产

在金本位制度下由于各国货币的金平价是法定的并且保持不变,因此,国家间的货币汇率是稳定的,不存在汇率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各国货币可以自由兑换,实行多边自由结算,黄金是唯一的储备资产,也是最后的结算手段。 

(三)国际收支可以实现自动调节

在国际金本位制下,国际收支平衡可以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条件下通过经济的自动调节机制而实现。这一调节机制即英国经济学家大卫·休谟所提出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 

价格水 

平下降 

出口增加, 

进口减少 

国际收 

支盈余 

出口减少, 

进口增加 

价格水 

平上升 

货币供 

给增加 

黄金 

流入 

国际收 

支赤字 

黄金 

流出 

货币供 

给下降 

图6-1:价格——铸币流动机制的调节过程 

二、对国际金本位制的评价

从理论上说国际金本位制度是完美的,有非常科学的逻辑。其最主要的特征是黄金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固定汇率制度和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 

国际金本位制的优点:①在国际金本位制下,各国中央银行必须固定货币的黄金价格,这样货币供给就自动与货币需求保持一致。②金本位制限制了中央银行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从而使一国货币的真实价值保持稳定并可预测。③国际金本位制为国际收支提供了满意的调节机制。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金本位制开始逐渐显现出其局限性。首先,国际金本位制下,各国货币当局不能通过扩张的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消除事业;其次,货币数量的增长主要依赖黄金的增长;再次,国际间的清算和支付完全依赖于黄金的输出入,当黄金数量不能满足商品交易的需要时,又会导致通货紧缩,引起失业和经济衰退。 

三、国际金本位制的崩溃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美各国为应付战争,一方面尽量将黄金集中在中央银行,限制黄金输出;另一方面大量发行银行券以应付军费开支增加的巨额财政赤字,自由铸造和自由兑换已不复存在。至此,保证国际金本位制正常运行三个基本条件均难以为继,金本位制逐渐陷入瘫痪状态。 

第二节布雷顿森林体系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产生背景

1944年7月,44个同盟国的300多位代表出席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市召开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商讨重建国际货币制度,在这次会议上产生的国际货币体系因此被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3年,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和英国财政部顾问凯恩斯分别从本国利益出发,设计战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提出了两个不同的计划。“怀特计划”是从当时美国拥有大量的黄金储备出发,强调黄金的作用,并竭力主张取消外汇管制和各国对国际资金转移的限制,以便于美国对外进行贸易扩张和资本输出。它主张在战后设立一个国际稳定基金组织,基金组织发行一种国际货币,各国货币与之保持固定比价。基金组织的任务主要是稳定汇率,实际上这是为美国输出过剩资本、控制和掠夺其他国家服务的。“凯恩斯计划”是从当时英国黄金储备缺乏的困境出发,尽力贬低黄金作用,主张建立一个世界性中央银行,称“国际清算联盟”,各国的债权、债务通过它的存款账户进行转账清算。 

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有44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与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的“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决议书”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两个附件,总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建立起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从而确立了美元的霸主地位。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一)双挂钩制度

1.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确认1944年1月美国规定的35美元一盎司的黄金官价,每一美元的含金量为0.888671克黄金。 

2.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其他国家政府规定各自货币的含金量,通过含金量的比例确定同美元的汇率。 

(二)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规定,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只能在法定汇率上下各1%的幅度内波动。若市场汇率超过法定汇率1%的波动幅度,各国政府有义务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干预,以维持汇率的稳定。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这种汇率制度被称为“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度”。 

(三)确定国际储备资产

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按照固定比价与美元挂钩的双挂钩制度,使美元处于等同黄金的地位,成为各国外汇储备中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 

(四)国际收支的调节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短期的国际收支失衡有IMF提供信贷来解决,长期的失衡则通过调整汇率平价来调节。 

(五)废除外汇管制

IMF协定第八条规定成员国不得限制经常账户的支付,不得采取歧视性的货币措施,要在兑换性的基础上实行多边结算制度。在战后过渡时期,可以延迟履行货币的可兑换义务。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原因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成功运行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一是美国国际收支能保持平衡;二是美国拥有绝对的黄金储备优势。 

1960年以后,美国的国际收支除个别年度略有顺差外,其余各年度都是逆差,并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至1971年,仅上半年,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就高达83亿美元。随着国际收支逆差的逐步增加,美国的黄金储备也日益减少。1949年,美国的黄金储备为246亿美元,占当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总额的73.4%,这是战后的最高数字。此后,逐年减少,至1971年8月,美国的黄金储备只剩下102亿美元,而短期外债为520亿美元,黄金储备只相当于积欠外债的1/5。美元大量流出美国,导致“美元灾”,1973年底,游荡在各国金融市场上的“欧洲美元”就达1000多亿。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指出“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虽然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这一内在矛盾称为“特里芬难题(Triffin Dilemma)”

1971年,为阻止各国政府继续向美国以美元兑换黄金,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实施“新经济政策”,单方面终止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同意各国政府按官价向美国政府以美元兑换黄金的承诺,并加征10%的进口关税。为报复美国,其他国家也纷纷撕毁与美国保持规定汇率的协议。1973年美元危机中,美国再次宣布美元贬值,导致各国相继实行浮动汇率制代替固定汇率制。美元停止兑换黄金和固定汇率制的垮台,标志着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告垮台。 

第三节牙买加体系

 

一、牙买加体系的产生背景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1972年7月成立一个专门委员会,具体研究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问题。委员会于1974的6月提出一份“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纲要”,对黄金、汇率、储备资产、国际收支调节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建议,为以后的货币改革奠定了基础。直至197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理事会“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举行会议,讨论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条款,经过激烈的争论,达成了“牙买加协议”,同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了《IMF协定第二修正案》,从而形成了新的国际货币体系。 

二、牙买加体系的主要内容

“牙买加体系”涉及汇率制度、黄金非货币化、扩大IMF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增加会员国在IMF的份额等问题。不仅对第二次修正IMF协定有指导意义,而且对形成目前的国际货币制度有重要作用。 

(一)浮动汇率合法化

根据牙买加协议,会员国可以自由选择任何形式的汇率制度,取消货币评价和各国货币与美元的中心汇率,正式确认了浮动汇率制的合法化,承认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并存的局面。

(二)推行黄金非货币化

牙买加协议作出了逐步使黄金退出国际货币的决定。并规定:废除黄金条款,取消黄金官价,成员国中央银行可按市价自由进行黄金交易;取消成员国相互之间以及成员国与IMF之间须用黄金清算债权债务的规定。

(三)增加IMF会员国的基金份额

从总量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认缴的份额总量由原来的292亿SDR增加到390亿SDR,增加33.6%。从结构上看,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的缴纳份额大幅提高,比重由5%提高到10%。 

(四)增强特别提款权(SDR)的作用

主要是提高特别提款权的国际储备地位,扩大其在IMF一般业务中的使用范围,并尽量扩大特别提款权在其他业务中的使用范围。成员国可以用特别提款权来履行对基金组织的义务和接受基金组织的贷款,各参加国之间也可用特别提款权进行相互借贷。

(五)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融资数量

除用出售黄金所得收益建立信托基金外,协议还扩大了信用贷款的限额,由占成员国的100%,增加到145%,出口波动补偿贷款的限额,由占份额的50%提高到75%。 

三、牙买加体系的运行机制

牙买加协议后的国际货币体系实际上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储备多元化、汇率形式多样化的货币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美元的国际储备地位虽有所下降,但仍处于主导地位,黄金的储备地位下降严重,其他主要国际货币的地位都不同程度的有所上升,其中欧元是美元最强劲的竞争对手。 

(一)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

1973年以后,虽然美元垄断外汇储备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但是美元在官方外汇储备中的比重一直都超过50%,国际贸易总量的2∕3仍然用美元计价和结算的。日元和欧元在外汇储备体系中的地位明显上升,特别是欧元。特别提款权(SDR)是除了黄金和各主要货币之外的另一种重要的国际储备 

(二)多种形式的汇率制度并存

在牙买加体系下,各个国家可以自行安排自己的汇率制度。西方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发展中国家一般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和国际关系,选择盯住某一单一货币或SDR等合成货币。 

(三)多种国际收支的调节手段

牙买加体系允许会员国通过汇率、利率、国际金融市场以及IMF的协调作用等多种手段来调节国际收支,试图建立一个灵活有效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具体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通过利率机制调节国际收支失衡。当一个国家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在国内会形成通货紧缩的压力,利率会趋于上升,利率的上升能够吸引外部资金的流入,改善国际收支逆差;当一个国家出现国际收支顺差时,在国内会形成通货膨胀的压力,利率会趋于下降,利率的下降会引导资金的流入,减少国际收支的顺差。 

2.通过汇率机制调节国际收支失衡。在现行汇率制度下,主要发达国家货币都采用浮动汇率,因而利用汇率变动来调节经常账户收支就成为国际收支调节的主要方式。 

3.通过直接管制调节国际收支失衡。即政府通过直接干预国际收支中的具体项目以达到恢复国际收支平衡的目的。 

4.通过IMF的帮助调节国际收支失衡。根据IMF协定,它不仅应向赤字国提供贷款,帮助赤字国克服国际收支的困难,还应该指导和监督赤字国和盈余国双方进行国际收支调整,以便双方对称的承担国际收支调整义务。 

四、对牙买加体系的评价

(一)积极作用

1.多元化的国际储备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特里芬难题”,摆脱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各国货币间的僵硬关系,为国际经济提供了多种清偿货币,在较大程度上解决了储备货币供不应求的矛盾。

2.多样化的汇率安排适应了多样化的、不同发展水平的各国经济,为各国维持经济发展与稳定提供了灵活性与独立性,同时有助于保持国内经济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3.多种渠道并行,使国际收支的调节更为有效与及时。

总之,牙买加体系最大的优点就是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但这种适应性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牙买加体系最大的缺陷,即不稳定性。 

(二)体系缺陷

1.在多元化国际储备格局下,储备货币发行国仍享有“铸币税”等多种好处,同时,在多元化国际储备下,缺乏统一的稳定的货币标准,这本身就可能造成国际金融的不稳定;

2.汇率大起大落,变动不定,汇率体系极不稳定。

3.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并不健全,各种现有的渠道都有各自的局限,牙买加体系并没有消除全球性的国际收支失衡问题。

综上所述,牙买加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历史条件的需要。但是,随着形势的进一步发展,牙买加体系的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牙买加体系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对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指明了方向。 

第四节人民币国际化概述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

(一)人民币在国外流通现状

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边境贸易的快速发展,人民币开始走出国门,在我国的周边国家和地区流通。 

(二)人民币货币互换现状

截至2015年5月末,人民银行与32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协议总规模约3.1万亿元人民币,本币互换协议的实质性动用明显增加。 

(三)人民币国际债发行现状

截至2015年4月末,共有232家境外机构获准进入中国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托管余额为6346.1亿元。 

(四)人民币国际结算现状

2009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逐步取消人民币用于跨境交易计价结算的限制,基本建立了人民币国际使用的政策框架,有力地促进了贸易投资便利化。 

1.经常项目。2010到2013年,我国经常项目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量分别为:5061亿元、2.09万亿元、2.94万亿元和4.63万亿元人民币。2014年,国际贸易经常项目人民币结算金额6.55万亿元,同比增长41.6%。 

2.资本项目。2014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ODI)人民币结算金额1865.6亿元,同比增长117.9%;外商来华直接投资(FDI)人民币结算金额8620.2亿元,同比增长92.4%。 

(五)人民币国际化指数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从2011年开始发布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0年到2014年人民币的国际化指数分别为:0.02%、0.45%、0.92%、1.64%、2.47%。五年间增长了120余倍,虽然和美元的国际化指数相比,差距仍然很远,但是增长速度迅猛。2014年底日元国际化指数回落至3.82%。按照人民币国际化指数目前的增长速度,两年后人民币的国际化指数将超过日元和英镑排第三位。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

(一)改变铸币税的收支现状

铸币税是货币发行当局凭借其发行特权而获得的货币面值与货币本身发行成本之间的差额。人民币国际化所带来的铸币税额的大小与外国的中央银行以人民币形式持有的外汇储备的金额大小有关。人民币的国际化,必然会使得人民币成为更多国家的外汇储备,人民币的铸币税收益必然大增,而且,这只是一个方面。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人民币的国际化,使得我国更多的跨境贸易采用人民币结算,相应的我国外汇储备会减少,这又减少了我国的铸币税支出。 

(二)缓解外汇储备过多的压力

随着我国外汇储备金额的不断增加,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过多的外汇储备也同样会产生不利影响。一方面,为了对冲每年流入我国的大量外汇,央行不得不加大基础货币的投放,这导致国内资产快速上涨,干扰了货币政策的正常实施。另一方面,巨额的外汇储备因为美元相对于人民币的不断贬值,造成巨大损失。而人民币的国际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外汇储备量快速增长的压力。 

(三)降低汇率风险

人民币的国际化可以有效降低我国外贸企业的汇率风险。首先,人民币国际化以后,我国的商品进出口贸易和资本市场的交易都将以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只会引起非人民币国家的商品价格变动,对我国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的变动影响较小。我国外贸企业可以较少的考虑汇率波动对国内商品价格的影响。其次,人民币的国际化地位可以减轻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因为通过增加贸易结算、金融交易中人民币使用的比重,可以实现人民币供给的增加,从而缓解近期人民币一直面临的升值压力。 

(四)促进中国金融业的发展

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利于增加我国金融行业的业务量和发展空间。人民币国际化会减少我国对美元的依赖,提高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有助于减少美元大量流入带来的资产泡沫等风险。我国央行将拥有更多的金融自主权,来保持国内经济金融形式的稳定。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

(一)对经济、金融稳定的冲击

人民币国际化必然加深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的联系。同时,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必然意味着更加开放的金融市场、货币的自由流动,加大货币政策制定和操作的难度,甚至影响整个国内经济稳定。 

(二)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

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货币当局控制货币供给量实现的,人民币的国际化,意味着更多的货币在国际间流动,而人民币的这种国际间的流动,必然会影响到我国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效果,降低央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能力。 

(三)产生货币地位的逆转风险

当发行国货币贬值或者储备国由于政策规定需要减少发行国货币的储备时,货币发行国的货币就会回流,造成铸币税收入减少;当我国的贸易逆差足够大时,人民币就会面临贬值风险,这时,不仅境外居民会减少人民币的持有或完全转向其他更稳定更有升值性的货币,而且本国居民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大量持有其他货币。甚至当一些国家为了稳定本国货币币值,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而采取减持人民币的储备量时,人民币的铸币税就会减少。 

四、人民币国际化趋势展望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设施将进一步完善

加快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建设,按计划于2015年年年底完成一期建设。推动政府部门全面实现涉外经济统计、核算、管理中采用人民币作为主要计价货币,进一步便利市场主体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继续完善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RCPMIS)建设。 

(二)经常项目人民币跨境使用将进一步扩大

境内市场主体在国际贸易中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没有货币错配和汇率风险,可节省汇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越来越多的境内市场主体开始使用人民币作为计价结算货币,境内中外资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平稳较快发展,经常项目人民币跨境收支占本外币跨境收支的比重有望进一步提高。 

(三)人民币跨境投融资渠道将进一步拓宽

支持境外机构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在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原则框架下,稳妥扩大境内企业境外借用人民币试点范围。简化管理程序,逐步丰富境外机构投资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主体类型,稳步扩大投资规模。支持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国际原油期货尽快上线。逐步放宽境内机构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限制。 

(四)双边货币合作将继续稳步开展

加强与相关中央银行的沟通和协调,扩大货币互换规模和范围,在保障互换资金安全的前提下,继续推动互换资金用于支持跨境贸易和投资等用途,提高互换资金的使用效率。 

(五)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规模将进一步增加

推动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积极支持境外央行类机构将人民币资产纳入其外汇储备。研究取消境外央行类机构投资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的额度限制,允许境外央行类机构自主选择人民银行或银行间市场结算代理人代理其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 

上一条:第七章国际资本流动(原始word文档附件下载) 下一条:第五章国际金融机构(原始word文档附件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