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0日下午,广州华商学院数字金融学院24级金融科技优才班一行来到香港大学的校园,踏入这座百年学府的那一刻,斑驳的红砖墙在秋日暖阳下泛着温润的光,仿佛在轻声诉说着1919年那个风云际会的年代。 1.在港大撞见百年欧式风 港大本部大楼的庭院像把时光调慢了倍速:红砖配米白柱廊,棕榈树晃着细碎光影,连长椅都浸着岁月的温吞。同伴凑在导览牌前读建筑故事,风裹着学术的松弛感,恍惚间像闯入了某部老电影的取景地。 指尖碰过砖面的纹路,连空气都飘着沉淀的温柔——这大概是此行最想珍藏的画面,连脚步都忍不住放轻。 2.1919年的红砖墙会讲故事 撞见港大孔庆荧楼时直接走不动道:新古典穹顶配红砖,拱门柱廊裹着百年余温。它曾是学生会楼、战时临时诊所,如今已是法定古迹。 指尖触到砖面的纹路,像碰见过往学子的青春褶皱,历史感在这一刻突然具象化。连风都慢了半拍,仿佛能听见老建筑轻晃着过往的故事。 老楼楼梯间藏着时光褶皱 跟着队伍钻进港大老楼,拱门后是磨得发亮的石阶,墙面粉刷的痕迹裹着岁月肌理。人群脚步声混着老建筑的静,每级台阶都像在轻晃百年时光。 阳光从窗缝漏进来,落在校服衣角上,突然懂了“历史鲜活在当下”是什么感觉——这不是课本里的文字,是踩在脚下、碰在指尖的生动。 4.老楼里的铭牌是时光印章 推开港大老楼木门,墙面上的1912年落成铭牌瞬间抓眼,字里行间裹着当年的仪式感。复古花窗漏进树影,瓷砖地泛着暖光,仿佛能看见百年前剪彩的人群。 紧张被这方空间揉软,连呼吸都浸着沉淀的厚重——原来历史从不是遥远的,是站在这里,就能和过往打个照面。 5.雕像前读懂校史的温度 驻足H.N.MODY雕像前,导览牌讲着这位建校功臣的故事:他曾捐出巨款,让港大在1911年落地生根。青铜质感裹着岁月包浆,人群围读的安静里,百年前的热忱顺着铭牌漫出来。 突然觉得,这次实践不止是看建筑,更是和一代代“港大人”的初心碰了碰肩——这大概是此行最戳心的瞬间。 6.公告栏里的学术烟火气 港大老楼走廊的公告栏太鲜活了!学术活动海报叠着全球交流项目,雕像立在侧旁,老地砖映着暖光,古典与鲜活撞得刚好。 原来顶尖学府的日常,是把百年沉淀揉进当下的跃动里——不仅摸了老建筑的墙,更撞见了大学该有的“生长感”。 红阶校门是梦想的具象化 踩上港大校门的红阶,“香港大學”鎏金大字突然晃眼。老树遮着天,人群脚步声混着风,期待在踏上台阶时落了地。 这大概就是无数人梦里的学府模样:不止有建筑的厚重,更有青春往这里奔涌的鲜活,连空气都裹着向上的劲儿。 8.校外墙也裹着学术质感 从港大出来拐进街巷,撞见这面极简风的墙,“ST.PAUL'S”字样配校徽,沉稳气场扑面而来。香港的学府连街景都浸着独特气质,路牌、树影、墙面纹理,都像在悄悄说“这里是学术的土壤”。 惊喜藏在每一个转角的审美里——连风都带着点“严谨的松弛”。 9.冯平山图书馆的复古暴击 冯平山图书馆的红砖立面美到失语!鎏金题字配古典窗棂,树影漫过墙面,连门楣都浸着民国风的雅致。听说这里藏着无数古籍,推开门的瞬间,仿佛能闻见墨香混着旧时光的味道。 路过时忍不住慢步,老建筑的书卷气是最治愈的咖啡因——连阳光都裹着墨香。 10.街景里的香港松弛感 从港大出来拐进街巷,老榕树遮满天空,红的绿的车混着坡度路,烟火气裹着风扑面而来。香港的街景总带着种鲜活的张力:旧楼、新厦、慢走的行人,连红绿灯都透着松弛。 紧张被这方天地揉软,原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在风景里卸下心防,和城市的烟火撞个满怀。 11.港大穹顶里的光影魔法 一脚踏进港大这个空间,直接被穹顶惊艳到失语!八边形玻璃顶把天光揉成柔雾,裹着米黄墙面与旋转楼梯,复古栏杆的纹路里都浸着精致。同学队伍的脚步声轻晃着光影,连空气都漫着“学术与美学共生”的松弛感。 这哪里是建筑,明明是时光酿的温柔——抬头是透亮的天,低头是鲜活的气息,恍惚间像闯进了知识与艺术的结界。 12.港大新楼里藏着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港大这面红砖标识墙太戳审美!暖棕砖面配透亮玻璃幕墙,复古校徽嵌在现代建筑里,像把百年沉淀揉进了利落的线条里。草坪修剪得软乎乎,风裹着夏意吹过树顶,同学站在那儿拍照,连身影都浸着“向往的学府”的氛围感。 原来顶尖学府的魅力,是旧时光的厚重与新世代的鲜活,能在同一帧画面里融得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