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6日,广州华商学院金融科技优才班22名学子在赵娟老师带领下来到香港历史博物馆,以“香港故事”为叙事核心的展览,不仅串联起烽火岁月里的珍贵记忆,更让我们在历史的肌理中,读懂香港与祖国休戚与共的命运羁绊,感受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一脉相承。当时间的指针划过八十载春秋,那段山河破碎却热血沸腾的抗战岁月,依然是镌刻在民族记忆中的精神坐标。 步入展览展厅,时光仿佛倒流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泛黄的报纸、锈迹斑斑的枪械、平民避难的生活用品、爱国志士的手札书信……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不同于传统展览的陈列式呈现,本次展览以“叙事性”为核心,通过“烽火中的庇护所”“抗日救亡的前沿”“同胞同心的坚守”三个篇章,层层递进地还原香港在抗战中的独特角色。抗战时期,香港作为连接内地与海外的重要枢纽,既为大批爱国人士、文化学者提供了避难空间,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中转站”;也见证了无数香港同胞挺身而出,通过募捐、运输物资、开展地下斗争等方式,与全国人民一道投身抗敌洪流。那些黑白影像中,香港市民走上街头呼吁抗日的呐喊,跨境运送战略物资的艰险历程,无不印证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大义。 展览最动人的魅力,在于让我们看清香港在中华文化脉络中的深厚根基。很多人或许不曾知晓,抗战时期,大批内地文化界人士南迁香港,在这里创办报刊、组建剧团、开展学术研究,让中华文化的火种在乱世中得以延续。展览中,老舍、茅盾等文人的手稿复刻件,《华商报》等进步报刊的原版刊物,直观展现了香港作为“文化抗战阵地”的重要作用。正是这种文化上的薪火相传,让香港始终与祖国的文化血脉紧密相连。而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宏大叙事中,香港的位置同样清晰——作为盟军在东亚的重要据点,香港的抗日斗争既是中国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独特贡献。这种双重维度的历史呈现,让我们对“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也是世界的一员”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这场展览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让民族认同与文化自信在历史回望中愈发坚定。当年轻观众驻足于香港少年儿童参与募捐活动的照片前,当家庭观众共同品读抗战时期香港与内地同胞相互支援的书信,历史不再是遥远的文字记载,而是可感可知的鲜活故事。它让我们明白,香港的命运从来与祖国紧密相连,抗战时期的同舟共济,改革开放后的携手并进,都印证着“休戚与共、命运相依”的深刻内涵。通过展览,我们不仅厘清了历史事件的因果脉络,更在心中搭建起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唯有铭记历史,才能珍惜当下;唯有凝聚共识,才能开创未来。这种跨越地域、跨越代际的民族情感,正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八十载岁月流转,烽火硝烟早已散尽,但抗战精神永远熠熠生辉。此次香港历史博物馆的专题展览,以“香港故事”为切口,让宏大的历史叙事变得具体而温暖,既还原了香港在抗战中的真实面貌,也让我们对国家、民族与文化的认同更加深刻。无论你是土生土长的香港市民,还是前来探访的游客,都值得走进这座博物馆,在文物与故事中穿越时空,触摸历史的温度。让我们以此次展览为契机,铭记共同的民族记忆,传承不朽的抗战精神,让香港与祖国在文化认同与民族大义的根基上,携手走向更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