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日广州华商学院数字金融学院院长张纯威率教师团队一行20人赴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参与由该校商学院主办的“全球视野下的金融革新:新加坡金融行业发展历程。本次活动特邀新加坡国立大学客座教授、国际金融专家吴克昌担任主讲人,系统解析新加坡从资源匮乏岛国跃升为全球金融中心的崛起之路,旨在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教育创新与人才培养提供前沿经验。 导语:从“贸易港”到“智慧枢纽”的蜕变密码 新加坡国立大学吴克昌教授以“新加坡金融行业发展与全球化经验”为主题,结合其多年国际金融实务与研究经验,从政策创新、产业转型、人才战略等多维度解构新加坡金融业发展逻辑。吴教授强调:“新加坡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制度设计、执行力与全球化视野的共振。”广州华商学院参训教师通过专题讲座、案例研讨及实地参访,深入学习了新加坡金融业应对挑战、把握机遇的核心策略,为推进金融学科智能化升级注入新动能。 一、从零到国际金融中心:新加坡的破局之道 1. 工业化奠基:危机中的转型 1965年新加坡独立之初,面临失业率高达14%、资源匮乏的困境。吴克昌教授指出,新加坡首任总理李光耀提出“有限度自由港”战略,通过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政府在西海岸建立工业区,吸引外资企业入驻,同时发展基础设施与自由贸易区,逐步形成以港口为核心的转口贸易体系。“新加坡没有资源,但拥有战略位置和执行力。”政府通过制订一系列的税务优惠措施,本地企业贷款保险计划,建立高效的物流体系,将劣势转化为优势。至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制造业占比已接近30%,为金融业崛起奠定基础。 2. 金融创新:离岸市场与亚元诞生 1970年,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成立,标志着金融体系现代化开端。吴克昌教授回忆,新加坡通过引入“亚洲美元市场”(亚元),吸引美国银行、花旗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设立离岸业务,成为亚洲首个离岸金融中心。“亚元市场的成功,关键在于政府大胆创新与政策稳定。”吴克昌解释,新加坡通过混业经营、低税率(企业所得税17%)和严格监管,打造了高效、透明的金融环境。至20世纪80年代,新加坡外汇交易量跃居全球前三,与伦敦、纽约形成24小时交易链。 3. 危机应对:稳健政策与三方合作 面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新加坡政府通过“劳资政三方合作”(政府、企业、工会)迅速调整策略。例如,政府为中小企业提供50%贷款风险担保,并推动财富管理、保险资管等新业态发展。“稳定比增长更重要。”吴克昌提到,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通过“监管沙盒”鼓励金融科技试验,同时严控高风险产品,确保市场健康。至2025年,新加坡资产管理规模突破4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财富管理中心。 二、核心优势:有利经营和亲商的环境、多元化金融体系、人才与全球化视野 1、有利经营和亲商的环境:金融信任的基石 新加坡以“零容忍”反腐政策闻名。严格的法治保障了金融体系公信力,世界银行连续十年将新加坡列为全球营商环境最优经济体。新加坡政府长期保持廉洁高效,法治健全,为金融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政治中立、法治严明,政府高效透明,政策连续性极强,成功抵御1997年、2008年金融危机,当前无外债且财政持续盈余。通过东南亚制造联盟(SMA)整合印尼、马来西亚、越南等10国工业区资源,企业可低成本布局区域供应链。企业所得税率上限17%(新公司享税收减免),单层税制无资本利得税,股息分配免税。2025年预算案新增上市企业所得税减免(首次上市减20%,二次上市减10%),研发费用100%税前扣除。对绿色建筑、智慧交通等领域提供税收优惠及财政补贴,例如绿色建筑达标可获额外容积率奖励。 多元化金融体系 星展银行、华侨银行、大华银行三大本地银行总资产超过1.5万亿美元,国际化程度高,海外业务占比超过50%。新加坡是亚洲最大的再保险中心之一,友邦保险、安盛保险等国际巨头在此设立区域总部。新加坡资产管理规模达3.8万亿美元,是全球第六大财富管理中心,服务高净值客户占比超过30%。新加坡是亚洲最大的伊斯兰债券发行中心,2023年伊斯兰债券发行量达230亿美元。此外,新加坡在绿色债券、数字资产等领域表现突出,2024年绿色债券发行量增长45%。 3、人才战略:开放与包容 新加坡通过引进国际人才与本土培养结合,打造多元化金融队伍。吴克昌指出,政府要求高校招收20%-25%国际学生,金融机构优先聘用工程师、数据分析师等跨领域人才。金融创新需要不同视角,火箭专家也能设计出颠覆性产品。 双语教育体系(英语+华语/马来语/泰米尔语)培养精通多语言的人才,满足区域市场需求。顶级专才准证,面向高收入全球人才,无配额限制。取消WP准证年龄上限至63岁,扩大“非传统来源国”劳工准入。投入1亿新元实施“技能未来”计划,重点培训AI、大数据等数字化技能,企业可获培训补贴。 4、全球化视野:自由贸易协定网络 新加坡与140个国家签订自贸协定,覆盖全球92%的贸易市场。吴克昌特别提到《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展协定》(CPTPP)与中新自贸协定,称其为“企业国际化跳板”。此外,政府通过税收优惠吸引跨国企业设立区域总部,苹果、阿里巴巴等均在星洲建立亚太运营中心。 三、未来挑战:智慧金融与可持续发展 1. 金融科技:开放银行与AI应用 新加坡2017年推出“金融科技快捷沙盒”,允许银行将10%资本投入科技平台,并与蚂蚁金服、腾讯等合作开发数字银行。吴克昌认为,AI与区块链技术将重塑金融业:“未来十年,智慧国计划要求全民掌握AI技能,政府每年为公民提供4000新元培训补贴。” 新加坡是全球首个推出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国家,2024年与马来西亚、泰国、阿联酋共同开展跨境支付试点。星展银行推出区块链贸易融资平台,2023年处理交易量达120亿美元,降低了贸易成本和风险。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合作开发AI监管工具,提升反洗钱监测效率。新加坡政府推出《绿色金融行动计划》,目标到2030年将绿色债券发行量提升至500亿新元。2024年,新加坡建屋发展局发行12亿新元绿色债券,用于可持续住房项目;星展银行推出绿色贷款产品,支持可再生能源项目。 2. 人口老龄化与生育率危机 新加坡生育率已降至1.04,政府通过公积金激励(生育第三胎奖励1万新元)与引进移民缓解压力。吸引马来西亚、中国人才是双刃剑,但新加坡必须保持开放。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对传统金融业务构成冲击,需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 3. 地缘政治与全球化风险 中美贸易摩擦对新加坡冲击显著。政府正与美国协商“创意关税方案”,以应对10%的额外税率。他强调:“新加坡需更紧密依托东盟市场,同时强化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合作。” 四、新加坡经验的启示: 新加坡建国后发展远景的设想,并采用和实行自由的货币政策,把新币发展成为稳定强劲的货币,快速和稳重的经济成长,劳资政的无间合作,成功面对多次经济和金融危机。 1. 政府角色定位:既是“规则制定者”也是“服务提供者”,通过政策稳定性和法治化保障企业信心。 2. 创新驱动发展:将AI、绿色经济作为战略产业,构建“基础研究-应用转化-产业落地”的完整链条。 3. 人才优先战略:以开放姿态吸引全球人才,同时强化本土人才培养,形成“引进-留用-赋能”的闭环。 4. 区域合作思维:通过东盟等平台扩大影响力,以“小国大外交”应对全球不确定性。 新加坡的经验表明,在全球化逆流中,开放包容、法治优先、创新驱动的战略选择,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路径。 结语:从新加坡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接力 60年间,新加坡从“鸟不生蛋之地”蜕变为全球金融枢纽,其经验证明:资源匮乏并非宿命,制度创新与执行力才是核心竞争力。新加坡金融行业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从贸易港到全球金融枢纽的蜕变史。通过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开放合作,新加坡在全球金融格局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面对未来的挑战,新加坡需继续发挥其优势,推动金融科技和绿色金融发展,深化区域合作,以保持其作为亚洲金融中心的领先地位。在数字化和绿色化的浪潮中,新加坡有望成为全球金融创新的引领者,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图文/数字金融学院)